[發明專利]基于相間相對介損確定電纜相對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36030.2 | 申請日: | 2021-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0966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3 |
| 發明(設計)人: | 費雯麗;鄧顯波;歐陽本紅;王格;劉松華;王昱力;夏榮;劉宗喜;黃凱文;李文杰;趙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08 | 分類號: | 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聯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麗樓 |
| 地址: | 100192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相間 相對 確定 電纜 老化 程度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相間相對介損確定電纜相對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統,包括:確定目標高壓電纜的接地方式,根據接地方式進行泄露電流的分離,確定每相電纜的泄露電流;對于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根據該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的泄露電流的差值計算該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間的相對泄露電流;根據每個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間的相對泄露電流和預設的電纜相對老化程度判據,確定所述目標高壓電纜的相對老化程度最大的電纜所在的相。本發明的相對介損的判定方式,無需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規避了電流傳感器的測量誤差以及環境的影響,抵消了同種電流傳感器的硬件影響,能有效判斷出各相電纜的絕緣相對老化程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纜老化程度研究技術領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基于相間相對介損確定電纜相對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需求正在不斷增加,高壓電纜使用量也在逐年增長。然而,由于電、熱、機械應力、化學腐蝕和環境條件等多重因素,電纜在長期運行過程中絕緣質量會逐漸下降,并可能因此損壞絕緣系統致使電纜故障。一旦電纜發生擊穿現象,必須進行長時間斷電維護,給經濟帶來嚴重損失,而且會擾亂廣大居民和企業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因此,如何使電纜長期、持續、安全穩定運行是現代電力企業的研究方向和生產要求。
近幾十年來為了提高電纜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形成了多種檢測電纜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檢測方法之一是定期的絕緣預防性試驗,但是這些檢測方法依然存在著某些局限性,主要為兩個方面:首先,預防性試驗一般是在斷電情況下進行,而斷電的現象應該是電力系統極力避免的;其次:預防性試驗一般是對全部電纜開展試驗,某些原本良好的電纜由于多次在高于額定電壓情況下進行試驗會導致電纜絕緣的更加快速老化。此外,人工停電檢修需要一套檢修班組,這也大大增加了檢修的人工費用與時間進度安排。
通過持續性的監測電纜絕緣狀況,然后根據監測數據來判斷對電纜進一步的檢修和維護的必要性,這就是所謂的狀態檢修。在線監測不但可以減少對全部電纜定期進行檢修的勞動量,減少了試驗成本,避免使一些良好電纜加速老化等,而且可以對不停的監測電纜絕緣狀態,提前發現故障隱患,減少事故的突然發生帶來的危害。同時,進行在線監測可以隨時的對電纜的電氣參量進行檢測,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全面的歷史數據庫,為日后電纜的維修提供依據。另外高壓電纜絕緣目前還是缺乏精度高、誤差小、監測指標方便的手段,尤其是弱信號的采集與處理,需要更加完善的手段進行分析。
針對目前高壓電纜在線監測存在信號獲取難度大、在線監測精度不足等的問題,尋求更為快捷有效的電纜絕緣老化狀態在線評估方法是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一種基于相間相對介損確定電纜相對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統,以解決如何快速地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基于相間相對介損確定電纜相對老化程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確定目標高壓電纜的接地方式,根據接地方式進行泄露電流的分離,確定每相電纜的泄露電流;
對于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根據該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的泄露電流的差值計算該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間的相對泄露電流;
根據每個任意兩個不同相電纜間的相對泄露電流和預設的電纜相對老化程度判據,確定所述目標高壓電纜的相對老化程度最大的電纜所在的相。
優選地,其中,所述根據接地方式進行泄露電流的分離,確定每相電纜的泄露電流;
當高壓電纜的接地方式為兩端直接接地時,通過在每相電纜的接地兩端分別安裝的同步電流測量傳感器獲取每相電纜的接地兩端的電流;
根據獲取的每相電纜的接地兩端的電流確定每相電纜的泄露電流,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3603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