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圓片級納米針尖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110232359.1 | 申請日: | 2021-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8662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1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美杰;楊晉玲;朱銀芳;楊富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Q70/08 | 分類號: | G01Q70/08;G01Q70/16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天宇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圓片級 納米 針尖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圓片級納米針尖及其制作方法,方法包括:刻蝕硅基襯底,得到第一針尖原胚,其中,第一針尖原胚的最細處尺寸為微米或者亞微米尺度;對第一針尖原胚進行第一熱氧化,去除第一針尖原胚的表面缺陷,刻蝕第一熱氧化后的第一針尖原胚得到第二針尖原胚;對第二針尖原胚進行至少一次第二熱氧化,使第二針尖原胚進入自限制熱氧化階段,直到第二針尖原胚的針尖曲率半徑達到一臨界值,得到圓片級納米針尖,其中,每次第二熱氧化后均對第二針尖原胚進行刻蝕。本發(fā)明通過高溫熱氧化工藝和低溫熱氧化工藝相結合的方法,先去除納米針尖原胚的表面缺陷,再對圓片范圍內的納米針尖尺寸進行精確控制,實現(xiàn)了納米針尖的高成品率規(guī)模化制作。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MEMS(微機電系統(tǒng))制造及工程領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圓片級納米針尖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高密度數(shù)據(jù)存儲、納米技術等領域不斷發(fā)展,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子力顯微鏡(AFM)等一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相繼誕生。人類實現(xiàn)了對導體、半導體及絕緣材料表面的原子級觀察。
SPM系統(tǒng)通過檢測掃描探針針尖與掃描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成像,其中,掃描探針是SPM系統(tǒng)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成像質量。掃描探針由基座、微懸臂梁和固定在微懸臂梁自由端的納米針尖組成,其中,納米針尖為掃描探針的最關鍵部件。為準確反映樣品表面形貌,提高掃描探針顯微鏡的靈敏度,應保證納米針尖盡量尖銳。
目前,制備納米探針的技術多種多樣,例如,通過干法刻蝕、濕法腐蝕等微納加工工藝,可以實現(xiàn)納米級針尖制作,但是針尖尺度一致性和成品率依然不高,導致制作成本高;通過聚焦離子束刻蝕或碳納米管(CNT)沉積等工藝只能實現(xiàn)單個納米針尖的制備,無法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生產(chǎn)。
發(fā)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于現(xiàn)有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圓片級納米針尖及其制作方法,用于至少部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二)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圓片級納米針尖制作方法,包括:刻蝕硅基襯底1,得到第一針尖原胚4,其中,第一針尖原胚4的最細處尺寸為微米或者亞微米尺度;對第一針尖原胚4進行第一熱氧化,去除第一針尖原胚4的表面缺陷,刻蝕第一熱氧化后的第一針尖原胚4得到第二針尖原胚5;對第二針尖原胚5進行至少一次第二熱氧化,使第二針尖原胚5進入自限制熱氧化階段,直到第二針尖原胚5的針尖曲率半徑達到一臨界值,得到圓片級納米針尖9,其中,每次第二熱氧化后均對第二針尖原胚5進行刻蝕。
可選地,第一熱氧化的溫度高于或等于第二熱氧化的溫度。
可選地,在刻蝕硅基襯底1之前,圓片級納米針尖制作方法還包括:在硅基襯底1上制備掩膜層2,刻蝕掩膜層2形成掩膜圖形3和掩膜補償圖形10。
可選地,從圓片的邊緣到中心,刻蝕尺寸漸變的掩膜圖形3。
可選地,刻蝕掩膜層2形成掩膜補償圖形10包括:獲取硅基襯底1不同區(qū)域刻蝕速率變化規(guī)律,計算刻蝕速率變化規(guī)律與刻蝕暴露比的關系,得到圓片不同位置的掩膜補償圖形10的尺寸。
可選地,刻蝕掩膜層2形成掩膜圖形3包括:形成圓形、方形或者多邊形中任意一種形狀的掩膜圖形3。
可選地,在硅基襯底1上制備掩膜層2包括:制備光刻膠層,氧化硅層或者氮化硅層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第一熱氧化的溫度范圍為1000℃~1200℃,第二熱氧化的溫度范圍為900℃~1100℃。
可選地,刻蝕硅基襯底1,得到第一針尖原胚4包括:通過干法刻蝕或者濕法腐蝕硅基襯底1,得到第一針尖原胚4;刻蝕第一熱氧化后的第一針尖原胚4得到第二針尖原胚5包括:通過干法刻蝕或者濕法腐蝕第一針尖原胚4得到第二針尖原胚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3235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