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腦梗死生物標志物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00547.6 | 申請日: | 2021-0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6371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2 |
| 發明(設計)人: | 鐘望濤;馬曉瑭;張慧婷;許小冰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5/14 | 分類號: | G01N15/1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潘俊達;王滔 |
| 地址: | 5240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腦梗死 生物 標志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腦梗死生物標記物及其應用,以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為腦梗死生物標記物,可以有效作為評估腦梗死的生物標志物,為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及嚴重程度、亞型評估提供新方法,為接受rt?PA靜脈溶栓患者提供預后評估的指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評估腦梗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腦梗死生物標志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據2010年衛生部《中國衛生年鑒》數據統計顯示: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疾病死亡原因。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大約占80%,是腦卒中最常見的類型。腦梗死的早期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尤其頭部MR最早可在3h顯示出腦梗死病灶,但影像學檢查費用昂貴,很多基層醫院無法普及。其它生物標志物如白介素-6(IL-6),基質金屬肽酶9(MMP-9),C反應蛋白(CRP)已被報道在腦梗死中升高,具有作為腦梗死標志物的潛力。然而它們易受感染因素的影響,不足以在非腦梗死及腦梗死高危患者鑒別出真實的腦梗死,也不足以在腦梗死不同病程、不同亞型及嚴重程度之間進行準確的鑒別診斷。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腦梗死生物標志物。
目前,有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手段主要是腦梗死發病后4.5小時內組織性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rt-PA)溶栓治療,及發病6小時內尿激酶靜脈注射的溶栓治療。此外,血管內治療及橋接治療開通堵塞的腦血管也是臨床應用中的熱點。然而,以上這些治療僅約10%急性腦梗死患者能獲益。一部分患者在嚴格時間窗內使用rt-PA靜脈溶栓后卻出現了無效再通、出血轉化、惡性腦水腫等并發癥。預知溶栓后患者的愈后情況對于進一步治療十分重要,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實驗室指標。
有鑒于此,進一步探究腦梗死的分子標志物及評估rt-PA療效的指標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腦梗死生物標志物,可以有效作為評估腦梗死的生物標志物,為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及嚴重程度、亞型評估提供新方法,為接受rt-PA靜脈溶栓患者提供預后評估的指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腦梗死生物標志物,所述標志物為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EMVs)。
優選的,所述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取出血漿置于無酶離心管中,按血漿:磷酸緩沖鹽溶液=1:3的體積比將磷酸緩沖鹽溶液加入所述無酶離心管中混合,放入離心機中離心,離心后去除沉淀,得到去沉淀血漿;
S2、將步驟S1中得到的去沉淀血漿再次離心,離心后去掉上清液,再次加入磷酸緩沖鹽溶液混合均勻,得到預混合液;
S3、將內皮標記物CD105偶聯的生物素加入所述預混合液中,4℃放置2h,得到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
優選的,步驟S1中,離心條件為:先在轉速300g/min下運行5min,然后在轉速2000g/min下運行20min,離心溫度為4℃。
優選的,步驟S2中,離心條件為:在轉速20000g/min下運行70min,離心溫度為4℃。
優選的,所述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的分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抗生物素多分選微珠加入得到的血漿內皮細胞膜微粒中,4℃放置15min,得到第一分選液;
S2、向所述第一分選液中加入磷酸緩沖鹽溶液,置于磁力架上,時間大于或等于8h;然后置于4℃下,去除上清液,得到微粒磁珠沉淀,再次加入磷酸緩沖鹽溶液重懸;得到第二分選液;
S3、將多分選釋放試劑加入所述第二分選液,混合均勻,4℃放置10min,得到第三分選液;
S4、將磷酸緩沖鹽溶液加入所述第三分選液中,置于磁力架上,時間大于或等于8h;然后置于4℃下,再加入內皮標志物CD144,4℃放置時間大于或等于8h,得到第二分選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未經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0054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