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71330.7 | 申請日: | 2021-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2046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8 |
| 發明(設計)人: | 吳國良;徐靜;盛金偉;丁紅梅;柴相花;張慎學 | 申請(專利權)人: | 遠東電纜有限公司;新遠東電纜有限公司;遠東復合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B11/18 | 分類號: | H01B11/18;H01B3/30;H01B13/016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王會 |
| 地址: | 214201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lng 超低溫 直流 型線中壓 同軸電纜 | ||
本發明一種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包括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內導體、屏蔽、絕緣層、絕緣屏蔽、外導體、銅帶繞包、包帶、玻纖保護層和外護層,內導體與外導體分別采用緊壓型線絞合結構,內導體的外徑不大于6.9mm。本發明提供的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內導體與外導體絞合緊湊,在同等截面電阻相同的情況下,外徑比常規絞合導體小,所得電纜外徑小,成本低,安裝使用便捷,表面更光滑、沒有縫隙,外導體與內導體內外互聯,起到內導體屏蔽作用的同時并均化了內導體電場強度,在直流耐壓試驗21kV/5min不擊穿且?276℃超低溫下拉伸不開裂,不易發熱過載,電性能穩定,使用壽命較長,適用于超低溫場合。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
背景技術
隨著清潔能源LNG(英文全稱:Liquefied Natural Gas,中文全稱:液化天然氣)的深入應用,一些大型LNG運輸船、LNG岸基存儲罐、LNG配送泵站等的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需求量逐年增加。氟利昂液化天然氣、液氮、液氦、液氧、液氫等超低溫介質環境(-100~-270℃),常見的低溫電纜承受的溫度范圍一般為-40℃~-60℃,將其應用到超低溫環境下,絕緣層及護套層會變硬、變脆甚至出現開裂的現象,帶來了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
為實現上述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LNG超低溫直流型線中壓同軸電纜,從內到外依次包括同軸設置的內導體、屏蔽、絕緣、絕緣屏蔽、外導體、銅帶繞包、包帶、玻纖保護層和外護層;所述內導體與外導體分別采用緊壓型線絞合結構,內導體的外徑不大于6.9mm,由內導體、屏蔽和絕緣層組成的絕緣線芯的外徑不大于11.1mm。
進一步的的,所述內導體采用1+6的緊壓型線絞合結構,所述內導體從內至外依次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內層為一根直徑2.66mm的軟圓銅絲,外層采用6根2.1*3.23mm梯形型線緊壓絞制于軟圓銅絲外部,外層絞向為左向,內導體的外層節距為82~117mm,確保內導體絞合更緊密、圓整,單絲間隙小,具有結構緊湊、外徑小、制造成本低等特點。
進一步的,所述屏蔽采用聚酰亞胺薄膜帶繞包于內導體外部再經燒結而成,繞包搭蓋率不小于30%,繞包后的電纜外徑不大于7.1mm,聚酰亞胺薄膜帶具有厚度薄、重量輕、介質損耗低且受溫度和信號頻率變化的影響小、介電常數穩定、耐高低溫性能優異、耐候性能好等特點。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層的最薄點厚度控制在1.70-1.75mm,平均厚度1.8-2.0mm;絕緣層厚度能夠保證電纜具有較高的絕緣電阻、耐電壓強度及低的介電損耗、抗擊穿性能優越,提高電纜的安全性能和保持電纜傳輸的穩定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能。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屏蔽采用聚酰亞胺薄膜繞包帶繞包于絕緣層外部再經燒結而成,繞包搭蓋率不小于30%,繞包后的電纜外徑不大于11.2mm。由聚酰亞胺薄膜繞包帶燒結形成的絕緣屏蔽的絕緣電阻大、耐電壓強度高,能有效隔絕絕緣層與外導體間感應電流,保障電纜電性能穩定,提高產品的使用穩定性。
進一步的,所述外導體采用15根0.72*2.65mm型線導體緊壓絞合而成,絞合節距為164~190mm,絞合外導體后的電纜外徑不大于12.6mm;外導體與內導體內外互聯,起到內導體屏蔽作用的同時并均化了內導體電場強度,外導體絞合緊湊、表面光滑、圓整。
進一步的,所述銅帶繞包采用0.1mm屏蔽用軟銅帶間隙繞包而成,間隙搭蓋率-100%,確保外導體纏繞緊密、無跳浜、均勻場強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包帶采用0.05mm薄型阻燃布帶繞包而成,包帶繞包于銅帶繞包外部,繞包后的電纜外徑不大于13.3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遠東電纜有限公司;新遠東電纜有限公司;遠東復合技術有限公司,未經遠東電纜有限公司;新遠東電纜有限公司;遠東復合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7133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