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與預混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63501.1 | 申請日: | 2021-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0770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2 |
| 發明(設計)人: | 程樂鳴;邱坤贊;周勁松;張維國;王勤輝;方夢祥;余春江;鄭成航;肖剛;高翔;駱仲泱;倪明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3D14/02 | 分類號: | F23D14/02;F23D14/46;F23D14/62;F23D14/7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管冷式 燃氣 預混超低氮 燃燒 方法 | ||
一種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包括燃燒器本體,燃燒器本體上設有燃氣入口和助燃氣入口,燃燒器本體的內部有內腔,內腔沿氣流方向依次分為預混腔、管冷混合室和燃燒室;燃氣入口和助燃氣入口分別與預混腔連通,助燃氣入口內設有均流板;管冷混合室內設有冷卻管束,冷卻管束包括多個冷卻管,相鄰冷卻管之間具有間隙,間隙形成預混氣體通道,預混氣體通道連通預混腔與燃燒室。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的預混方法。本發明集控制燃氣回燃、燃氣與助燃氣完全混合2個低氮預混燃燒器關鍵要素,燃氣和助燃氣體二級混合、管內介質冷卻,混合特性好,環境溫度較低,氣流流速較高,安全無回火,燃燒充分超低氮排放。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燃氣超低氮排放燃燒器,尤其涉及一種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與預混方法。
背景技術
燃燒產生的氮氧化物溶于水后會生成為酸雨,酸雨會對環境帶來廣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015年,北京市環境保護局頒布了《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其中規定:2017年4月1日起,新建鍋爐氮氧化物排放量不得高于30mg/m3,在用鍋爐氮氧化物排放量不得高于80mg/m3。目前低氮燃燒器主要有燃料分級燃燒器、空氣分級燃燒器、煙氣再循環燃燒器、高溫空氣燃燒器、多孔介質燃燒器與復合型燃燒器。對于燃用燃氣的鍋爐,實現低氮燃燒的技術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煙氣再循環技術、全預混表面燃燒技術和水冷預混燃燒技術。其中煙氣再循環與全預混表面燃燒技術對于燃燒效率均有影響。而水冷預混燃燒技術能實現低氮燃燒而不降低燃燒效率。
在現有技術中,相似專利有公告日為2015年4月29日,公布號為CN104566472A的中國發明專利《水冷式完全預混燃燒器》,另外還有2019年12月13日,公告號為CN110566947A的中國發明專利《一種超低氮預混燃氣燃燒器及其燃燒方法》,兩者都為水冷低氮燃燒技術,且都是一種低氮排放燃燒技術。但前者體積較大,結構相對較復雜。后者在噴嘴中加入了實心的鈍體,結構亦相對較復雜,且小型化相對困難。兩者的結構特點都是預混氣在管道內流動,冷卻介質在管外的殼體內流動,預混氣體在離開管道后燃燒,是典型的火管鍋爐形式。燃燒區與冷卻區為獨立的兩個區域,管內不具備燃氣助燃氣混合的增強功能。
與火管(管內流動高溫煙氣)不同,本發明類似水管鍋爐(管內流動低溫介質),冷卻介質在冷卻管束的管內流動,管外為預混氣體通道,燃氣和助燃氣在預混腔中進行一次混合后,通過冷卻管束時進行二次混合,不僅溫度受到控制,而且其混合程度亦得到大力增強。對于預混低氮燃燒器,控制燃氣的回燃、燃氣與助燃氣的完全混合是實現低氮預混燃燒的2個關鍵要素。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運行安全、燃燒效率高、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與預混方法。
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管冷式燃氣預混超低氮燃燒器,包括燃燒器本體,燃燒器本體上設有燃氣入口(1)和助燃氣入口(2),燃燒器本體的內部有內腔,內腔沿氣流方向依次分為預混腔(4)、管冷混合室(5)和燃燒室(6);所述燃氣入口(1)和助燃氣入口(2)分別與預混腔(4)連通,助燃氣入口(2)內設有均流板(3),均流板(3)封閉助燃氣入口(2),均流板(3)上設有若干均流孔,均流孔貫通助燃氣入口(2)和預混腔(4);所述管冷混合室(5)內設有冷卻管束(14),冷卻管束(14)包括多個相互平行的冷卻管(15),相鄰冷卻管(15)之間具有間隙,間隙形成預混氣體通道,預混腔(4)通過所述預混氣體通道與燃燒室(6)連通,燃燒室(6)內設有點火電極(7);冷卻管(15)內設有冷卻介質,冷卻管(15)的兩端分別與冷卻介質進口集箱(9)、冷卻介質出口集箱(10)連通,冷卻介質進口集箱(9)、冷卻介質出口集箱(10)分別連接有冷卻介質進口管(8)和冷卻介質出口管(11)。
進一步,所述冷卻管束(14)包括多個與氣流方向垂直的冷卻管(15),多個冷卻管(15)沿氣流方向間隔分層布置,不同層的冷卻管(15)錯列排布或順列排布,相鄰兩層冷卻管(15)之間的間距相等或沿氣流方向逐漸減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635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