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結構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58032.4 | 申請日: | 2021-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127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8 |
| 發明(設計)人: | 耿寧;肖長志;韓龍;楊俊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0B21/00 | 分類號: | C10B21/00;C10B21/10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訊科技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陶新亞 |
| 地址: | 116085 遼寧省大連***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焦爐 燃燒室 頂部 補充 加熱 結構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結構及方法,在各燃燒室的跨越孔上方、看火孔兩側各設置1條頂部水平通道,通過煤氣供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煤氣,通過助燃氣體供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助燃氣體,煤氣和助燃氣體在頂部水平通道內摻混,通過電子點火器點火燃燒;或者通過高溫氣體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引入高溫氣體;煤氣和助燃氣體燃燒后產生的高溫廢氣或者自外部引入的高溫氣體沿頂部水平通道流動,通過另一端的廢氣導出口導出;高溫廢氣或高溫氣體的熱量通過燃燒室頂部砌體傳給炭化室頂部的焦炭,使炭化室頂部焦炭的成熟速度加快,避免生焦現象的發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焦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結構及方法。
背景技術
焦爐由蓄熱室、斜道、燃燒室、炭化室和爐頂等部分構成。煤氣和空氣在燃燒室內混合燃燒,通過熱傳導和熱輻射的方式將熱量傳遞給炭化室中的煤,使煤轉化為焦炭。焦爐的熱工制度包括長向加熱和高向加熱的調節,均勻的炭化室爐墻溫度分布,不僅可以節約燃料,還可以防止焦爐爐體因局部過熱而受損。
燃燒室立火道的長向加熱均勻性直接影響炭化室內焦炭的均勻受熱與成熟,當焦爐熱工制度紊亂或煤氣壓力不穩定時,炭化室頂部的焦炭可能會出現生焦及塌焦的情況,影響正常推焦。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在合適的位置增加熱量供應來促進焦炭成熟,傳統的方法是采用立火道爐頭補充加熱技術,即富煤氣下噴進入燃燒室立火道內進行輔助補充燃燒;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從其它部位引入熱源,來保證炭化室焦炭的均勻成熟。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結構及方法,在跨越孔上方的看火孔兩側開設頂部水平通道,通過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熱量的方式調節加熱水平,提高燃燒室頂部溫度,使其滿足生產工藝標準規定;能夠有效改善焦爐高向和長向的加熱均勻性,保證炭化室焦炭均勻成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結構,在各燃燒室的跨越孔上方、看火孔兩側各設置1條頂部水平通道,頂部水平通道自機側到焦側通長設置;各條頂部水平通道的一端設煤氣供入口、助燃氣體供入口及電子點火器,各條頂部水平通道的另一端設廢氣導出口;或者,各條頂部水平通道的一端設高溫氣體入口,各條頂部水平通道的另一端設廢氣導出口。
所述煤氣供入口設于煤氣支管上,煤氣支管與煤氣總管相連,所述助燃氣體供入口直接連接助燃風機,或者助燃氣體供入口設于助燃氣體支管上,助燃氣體支管與助燃氣體總管相連;所述廢氣導出口設于廢氣支管上,廢氣支管與廢氣總管相連,廢氣總管連接負壓風機。
每條頂部水平通道均由沿高向排列的多層通道組成,且相鄰2層通道之間通過多條豎直通道連通;燃燒后產生的熱氣流在各層通道內呈蛇形流動。
對應每條頂部水平通道設置多個煤氣供入口,且各煤氣供入口沿頂部水平通道的長向間隔設置;所述助燃氣體供入口與煤氣供入口一一對應地設置。
焦爐為頂裝焦爐、搗固焦爐或頂裝-搗固兩用焦爐。
一種焦爐燃燒室頂部補充加熱方法,通過煤氣供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煤氣,通過助燃氣體供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助燃氣體,煤氣和助燃氣體在頂部水平通道內摻混,通過電子點火器點火燃燒;或者通過高溫氣體入口向頂部水平通道內引入高溫氣體;煤氣和助燃氣體燃燒后產生的高溫廢氣或者自外部引入的高溫氣體沿頂部水平通道流動,通過另一端的廢氣導出口導出;高溫廢氣或高溫氣體的熱量通過燃燒室頂部砌體傳給炭化室頂部的焦炭,使炭化室頂部焦炭的成熟速度加快,避免生焦現象的發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技術方案簡單,易于實施,只需向頂部水平通道內供入熱量,就可以方便快速的改變焦爐加熱水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5803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