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監測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的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53914.1 | 申請日: | 2021-0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6468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5 |
| 發明(設計)人: | 魏勛斌;翁小阜;龐愷;顧波波;魏丹;楊章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4 | 分類號: | G01N21/64;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吳文濱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監測 nbdg 標記 活體 循環 腫瘤 細胞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監測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的裝置,包括:激光激發系統,用于產生激光;激光整形聚焦系統,用于將激光進行整形聚焦形成激光狹縫;熒光信號接收系統,用于接收血管中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流經激光狹縫時被激光激發產生的熒光;信號分析系統,用于對熒光信號接收系統接收的熒光進行處理分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能夠實現將2?脫氧葡萄糖類似物作為循環腫瘤細胞的標記物對循環腫瘤細胞進行標記,2?NBDG不具有放射性,細胞毒性小,可為臨床檢測CTCs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案;在檢測活體循環腫瘤細胞時,沒有脫離活體血流環境,血液參數及細胞生理環境沒有發生變化,循環腫瘤細胞參數不發生變化,檢測結果更加準確。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監測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的裝置。
背景技術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腫瘤轉移的重要標志,CTCs是外周血中可檢測到的實體腫瘤來源的細胞,CTCs的發生被認為是建立遠處轉移的先決條件。CTCs的數目可以用來判斷腫瘤的轉移進程,也可以作為腫瘤患者的預后判斷、化療藥物的快速評估、腫瘤復發等的重要指標。目前臨床已經證明了癌癥轉移與CTCs密切相關的癌癥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肝癌、結腸癌和肺癌等,并且已有許多研究結果發現CTCs在腫瘤的不同階段存在,CTCs的數量統計與腫瘤的進展、轉移以及復發均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然而,由于CTCs數目非常稀少,每毫升血液中平均僅存在0-10個CTCs,而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白細胞的存在通常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判讀。因此,如何實現在高靈敏度的情況下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從大量正常細胞中篩選出目的細胞,是CTCs檢測技術發展的必要前提。
目前,用于CTCs檢測相對成熟的技術都是基于病人血液樣本進行檢測的體外技術,即傳統CTCs檢測技術。所有這些傳統CTCs檢測技術,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1)免疫型檢測:使用單克隆抗體對腫瘤的組織特異性蛋白進行直接標識檢測;2)分子型檢測: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對腫瘤組織特異性轉錄物進行檢測。另外,密度梯度離心和免疫磁珠分選等技術也被引入到CTCs的檢測中,以對血液中微量的CTCs進行富集,從而提高檢測的靈敏度。上述循環腫瘤細胞富集、分離及分析技術均為體外檢測技術,而體外檢測技術的局限是需要體外采血進行檢測。體外采血過程使循環腫瘤細胞脫離了活體血流環境,而血液參數及細胞生理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會導致循環腫瘤細胞參數發生變化,致使檢測結果不準確。此外,由于采血量有限而導致檢測靈敏度有限,且難以頻繁抽血實現動態監測(如在腫瘤化療療程進行中的藥效評估)。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監測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的裝置,能夠實現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監測。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用于監測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的裝置,該裝置包括:
激光激發系統,用于產生激光;
激光整形聚焦系統,用于將激光進行整形聚焦形成激光狹縫;
熒光信號接收系統,用于接收血管中2-NBDG標記的活體循環腫瘤細胞流經激光狹縫時被激光激發產生的熒光;
信號分析系統,用于對熒光信號接收系統接收的熒光進行處理分析。
進一步地,所述的激光激發系統包括激光發射器。
進一步地,所述的激光激發系統包括一個激光發射器。
或者,所述的激光激發系統包括至少兩個激光發射器,用于產生至少兩種波長的激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539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