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混合梁結合段內用自密實、無收縮混凝土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40348.0 | 申請日: | 2021-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5125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閆興非;甘露;李華;朱勇;付命德;張亞偉;韓斌;張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28/04 | 分類號: | C04B28/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義律師事務所 31304 | 代理人: | 劉峰 |
| 地址: | 200011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合 結合 段內用 密實 收縮 混凝土 | ||
本發明公開了混合梁結合段內用自密實、無收縮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按照單方用量計,該混凝土各成分的用量如下:水100kg/m3至150kg/m3,水泥450kg/m3至500kg/m3,礦物摻合料50kg/m3至55kg/m3,細骨料675kg/m3至725kg/m3,粗骨料1000kg/m3至1100kg/m3,減水劑5kg/m3至10kg/m3,膨脹劑50kg/m3至55kg/m3。本發明的應用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指標滿足鋼?混凝土結合梁的施工,且強度等級達到C60級別,可保證施工過程中良好流動性和自密實性,同時保證因鋼箱內部無法進入施工時采用高空灌注過程中骨料水泥漿穩定性,從而保證混凝土填充狀態的均勻性和穩定性,保證混合梁結合段結構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配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混合梁結合段內用自密實、無收縮混凝土。
背景技術
混合梁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力學性能的建筑材料通過某種特殊的構造連接在一起,并能保證共同受力、變形協調便形成了組合結構。一般來說,為適應跨度的變化,混合梁連續梁、結構鋼構和混合梁斜拉橋就是一種典型的組合結構,其一般的結構形式是通過鋼混結合段把邊跨混凝土主梁與中跨鋼主梁連接起來。因此,科學合理的鋼混結合段構造有利于改善鋼梁和混凝土梁之間的內力傳遞和應力分布,從而充分利用兩種材料各自的力學性能,提高橋梁的承載能力和跨越能力,并有利于控制橋梁線形,增加橋梁的美學效果,也可節省工程造價。
對于混合梁橋,選取合理的鋼混結合段位置,對于設計和施工都是十分重要的。鋼混結合段的位置一般應從結構受力,施工以及經濟性等方面進行考慮。
混合梁橋鋼混結合段作為主梁的關鍵部位,往往采用承壓型、張拉型及連接件型結合方式,其連接構造和受力分析都較為復雜。
鋼構件和混凝土構件之間設置剪力連接件和貫通的預應力索,完成鋼梁到混凝土梁剛度的平順過渡及荷載的均勻傳遞,但每個橋的主梁鋼混結合段的構造細節都不相同。
鋼混結合段為混合梁斜拉橋主梁的關鍵部位,對大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非常重要。由于鋼格室是一個封閉的箱型結構,澆筑空間狹窄,并且在鋼格室內一般會有較多的開孔板、剪力釘等連接件,再加上現有的設計一般都利用預應力把鋼梁與混凝土梁連接起來,必然會導致混凝土澆筑和振搗困難,容易產生混凝土與鋼格室之間脫空等現象;同時目前普遍采用的混凝土等級較高,由于操作空間狹窄,鋼格室內混凝土一般很難進行養生,容易產生較強的收縮徐變現象,從而導致混凝土與鋼格室之間不密貼。如果混凝土澆筑質量較差,則容易導致混凝土出現空洞等病害,不利于結構承載及耐久,會對大橋順利施工安全運營帶來一定影響。
因此,如何通過優化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避免混凝土收縮導致混凝土與鋼箱脫離,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混合梁結合段內用自密實、無收縮混凝土,實現的目的是設計強度等級達到C60,具有穩定的工作性能和力學性能,可保證澆注過程中混凝土骨料和水泥漿體均勻性,確保鋼箱內部流動過程中混凝土均勻性,從而保證混凝土力學性能與結構的安全,特別適用于鋼-混凝土混合梁結合段結構,同時可應用于類似空間狹小只能采用自密實式混凝土灌注且只能從外側輸送混凝土時的混凝土結構施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公開了混合梁結合段內用自密實、無收縮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按照單方用量計,該混凝土各成分的用量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4034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