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短節及鉆井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39007.1 | 申請日: | 2021-0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6387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31 |
| 發明(設計)人: | 紀國棟;汪海閣;武強;黃洪春;周波;張佳偉;崔柳;劉力;周翠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17/18 | 分類號: | E21B17/18;E21B17/042;E21B2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劉娜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鉆井 裝置 | ||
1.一種短節,用于與鉆頭(20)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節包括:
短節本體(10),所述短節本體(10)內設有振蕩腔(11),以使流入所述振蕩腔(11)內的鉆井液在所述振蕩腔(11)內形成亥姆霍茲共振,以帶動所述短節本體(10)和與所述短節本體(10)連接的所述鉆頭(20)產生預設頻率的共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節本體(10)上設有第一進液口(12)和第一出液口(13),所述短節本體(10)內還設有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所述第一流道(14)分別與所述第一進液口(12)和所述第一出液口(13)連通,所述第二流道(15)分別與所述第一進液口(12)和所述第一出液口(13)連通,以使所述鉆井液從所述第一進液口(12)流入所述短節本體(10)內后分別流入所述第一流道(14)和所述第二流道(15)內,并經所述第一出液口(13)流出所述短節本體(10),其中,所述振蕩腔(11)設置在所述第一流道(14)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節本體(10)包括:
殼體組件(16),所述殼體組件(16)內設有流體通道;
振蕩組件(17),所述振蕩組件(17)設置在所述流體通道內,其中,所述振蕩組件(17)的外壁與所述流體通道的內壁間隔地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5),所述第一流道(14)和所述振蕩腔(11)設置在所述振蕩組件(17)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節還包括:
定位組件(18),所述定位組件(18)設置在所述流體通道的內壁上,所述振蕩組件(17)與所述定位組件(18)可拆卸地連接,以通過所述定位組件(18)固定在所述流體通道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組件(18)包括:
第一分流環(181)和第二分流環(182),所述第一分流環(181)和所述第二分流環(182)沿所述鉆井液的流向上間隔地設置,所述振蕩組件(17)分別通過所述第一分流環(181)和所述第二分流環(182)固定在所述流體通道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環(181)和所述第二分流環(182)上均設有多個通孔,以使所述鉆井液穿過所述通孔在所述流體通道內流通。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組件(16)包括:
第一殼體(161)和第二殼體(162),所述第一殼體(161)和所述第二殼體(162)可拆卸地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殼體(161)和所述第二殼體(162)連接以圍成所述流體通道,所述第一進液口(12)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161)上,所述第一出液口(13)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162)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蕩腔(11)包括:
第一支路(111);
第二支路(112),所述第二支路(112)上設有第二出口(1121);
第三支路(113),所述第三支路(113)上設有第三出口(1131);
其中,所述第二支路(112)和所述第三支路(113)分別與所述第一支路(111)連通,所述第二出口(1121)和所述第三出口(1131)相對設置在所述第一支路(111)的兩側,以使所述第二支路(112)和所述第三支路(113)流出的鉆井液在所述第一支路(111)內發生交匯以形成所述亥姆霍茲共振。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蕩腔(11)上設有第一進液孔(114)和第一出液孔(115),所述短節本體(10)內還設有第一流道(14),所述第一流道(14)包括進液道(141)和出液道(142),所述進液道(141)與所述第一進液孔(114)連接,所述出液道(142)與所述第一出液孔(115)連接,其中,所述鉆井液從所述進液道(141)流入所述振蕩腔(11)內并從所述出液道(142)流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3900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