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預制化干法施工的集成水電管井綜合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136266.9 | 申請日: | 2021-0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4273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能林;劉春年;毛海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F17/08 | 分類號: | E04F17/08;G06F30/13;G06T17/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劉秋芳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漢市經濟***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預制 化干法 施工 集成 水電 管井 綜合 設計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預制化干法施工的集成水電管井綜合設計方法,該方法為:集成水電管井結構設計及結構拆分,繪制二維的集成水電管井結構平面布置圖和大樣圖;集成水電管井設計優化,使集成水電管井便于結構拆分、構件生產、構件運輸和構件吊裝;生成集成水電管井的各構件加工圖和配筋圖,并導出各構件的用料統計表;完成自動配模并優化模具;模具制作、組拼、構件生產及管井內管線管道支架的組裝;運輸及現場吊裝施工。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有效提高裝配式建筑的預制構件的深化設計、模具設計的自動化程度,降低預制構件的安裝難度,提高裝配式建筑的預制構件的集成程度,減少現場濕作業和作業時間,降低現場施工難度,提高項目品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預制化干法施工的集成水電管井綜合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現階段,建筑管井內部尺寸狹窄,按常規預留孔洞施工,需先預鋪管井樓板鋼筋,管道安裝前對套管進行預埋,樓板二次澆筑成型,不僅澆筑困難,成型效果也差,有管井鋼筋外露現象,甚至存在對結構面預留孔洞的敲打和修補問題,工程質量差;且需在狹小空間內進行支撐架設、粉刷,消火栓暗裝孔洞難以預留準確,施工困難,現場也容易出現臟亂差現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連接節點可靠、降低構件生產、運輸、吊裝及施工難度的一種全預制化干法施工的集成水電管井綜合設計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全預制化干法施工的集成水電管井綜合設計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集成水電管井結構設計及結構拆分,繪制二維的集成水電管井結構平面布置圖和大樣圖;
步驟二、集成水電管井優化設計,使集成水電管井便于結構拆分、構件生產、構件運輸和構件吊裝;
步驟三、將優化后的集成水電管井二維圖轉化成三維模型,對集成水電管井的各構件進行深度優化,生成集成水電管井的構件模具加工圖和配筋圖,并導出構件的用料統計表;
步驟四、將深化優化后的集成水電管井三維模型導入SolidWorks,調用模具數據庫,完成自動配模并優化模具;
步驟五、模具制作、組拼、構件生產及管井內管線管道支架的組裝;
步驟六、集成水電管井的運輸及現場吊裝施工。
按上述方案,在步驟二中,集成水電管井拆分時,將圍合成集成水電管井的非承重墻脫離出來形成一個四面圍合的整體,側墻內底部預留凹槽與現澆梁頂預埋的鋼板進行對孔,預留凹槽底部采用開口喇叭狀;集成水電管井頂部通過箍筋與現澆梁連接。
按上述方案,在步驟三中,在三維模型中對集成水電管井的各構件定位,避免碰撞;進行集成水電管井吊裝模擬,檢查存在的碰撞情況,根據碰撞情況調整構件輪廓及埋件位置;并保證管線管道垂直度,對連接件和固定件進行吊裝工況的驗算。
按上述方案,在步驟五中,完成組拼模具、下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強度檢測和脫模這一完成預制過程,將各構件組裝并固定到集成水電管井內,復核定位精準度,驗算安全性及穩定性,確保整體吊裝時不會松動。
按上述方案,在步驟六中,利用堆放架堆放各構件時,考慮放置起始階段墻體傾斜、風荷載作用下堆放架的穩定性,堆放架各構件的截面強度驗算,對用于吊裝構件的吊具進行強度驗算。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所述方法能有效提高裝配式建筑的預制構件的集成程度,減少現場濕作業和作業時間,降低現場施工難度,提高項目品質。
2、本發明將傳統的由加氣塊砌筑的管井換成鋼筋混凝土預制管井,在施工流程方面,可免除管井樓板支模、模板支撐架設、粉刷等步驟;在結構方面,可減薄墻體厚度,可增大管井內空,便于管線管道的拼接及后期維護。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未經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3626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