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132225.2 | 申請日: | 2021-01-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6245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24 |
| 發明(設計)人: | 張海偉;王成樹;嚴偉飛;張立新;章貝貝;郭舒帆;袁野;廖東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大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21/00 | 分類號: | E01D21/00;E01D11/02;E01D101/30;E01D101/2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周紅芳 |
| 地址: | 311112 浙江省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梁 吊裝 懸索橋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首先施工橋塔、過渡墩,搭設邊跨滿堂支架和臨時墩;將邊跨加勁梁架設至滿堂支架以及臨時墩上,并連成整體,安裝邊跨加勁梁與橋塔之間的臨時連接構造;架設主梁,吊索;吊裝中跨加勁梁,吊裝完成后連成整體;體系轉換,完成自錨式懸索橋后續施工。本發明施工方法操作簡便、利于監控,基于無應力狀態安裝主梁,可衍生出多種施工方案,有利于發揮大跨度、有橋下通航要求的自錨式懸索橋的優勢,解決了因支架法施工導致的無法臨時通航問題;與傳統先梁后纜法相比,本發明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簡單易行,可以進一步提升大跨度自錨式懸索橋的競爭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橋梁工程建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主要有先梁后纜和先纜后梁兩種,其中,先梁后纜施工工法需在中跨搭設臨時墩,對于不具備搭設臨時墩的情況,如橋下通航較為繁忙河段,先梁后纜施工工法不再適用,且該工法施工難度大,體系轉換復雜,需要接長才能安裝吊索,吊索索力均勻性差,成橋狀態與設計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先纜后梁架設主梁方法分為:吊裝法、臨時錨碇法等。
臨時錨碇法與普通地錨式懸索橋施工工法類似,先施工兩個臨時錨碇,將主纜錨固于臨時錨碇上,逐段吊裝加勁梁并焊接為整體后,再進行體系轉換,將主纜錨固于邊跨加勁梁。該工法需增加兩個臨時錨碇,臨時結構工程量大,造價高,一般不采用。
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種適用于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能夠在施工完成后達到合理成橋狀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先纜后梁的節段吊裝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照立模標高施工橋塔、輔助墩及過渡墩,在邊跨及錨跨區域搭設滿堂支架及臨時墩;
(2)將邊跨加勁梁架設至滿堂支架以及臨時墩上,進而將架設至滿堂支架上的加勁梁連接成整體;安裝邊跨加勁梁與橋塔之間的臨時連接構造;
(3)將主纜架設至橋塔上并預偏,同時將主纜兩端錨固至錨跨的加勁梁上,安裝吊索;
(4)吊裝中跨加勁梁,待加勁梁全部吊裝完成后,將全橋加勁梁連成整體;
(5)利用千斤頂將邊跨加勁梁傳遞給塔柱的水平力傳遞至中跨加勁梁,解除塔梁臨時連接構造,完成體系轉換,完成自錨式懸索橋后續施工。
進一步地,所述輔助墩設于橋塔外側,以其作為邊跨與錨跨區域之間的分割基準;所述過渡墩設于輔助墩外側,且錨跨即位于輔助墩與過渡墩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的邊跨加勁梁架設可采用現澆、吊裝或頂推等施工工法,塔梁之間的臨時連接僅傳遞加勁梁軸力,無需傳遞彎矩和剪力。
進一步地,所述的吊索均為無應力狀態安裝,吊索長度采用無應力狀態法確定;邊跨主纜線形低于成橋線形,邊跨吊索可以直接安裝,無需接長,也無需張拉。
進一步地,所述的中跨加勁梁在吊裝后為簡支狀態,無軸力;主纜軸力通過錨跨傳遞至邊跨加勁梁,邊跨加勁梁軸力通過塔梁臨時連接傳遞給塔柱,再傳遞至基礎、地基。
吊裝的目的是使得中跨加勁梁架設階段吊索的索力等于梁段自重,加勁梁線形自動形成,無需調整吊索索力及加勁梁線形,且中跨加勁梁內無軸力,通過塔梁臨時連接將邊跨加勁梁軸力傳遞給塔柱,再傳遞至基礎、地基。因此施工簡便、成橋狀態線形、內力分布好。
進一步地,所述的體系轉換無需利用接長桿張拉吊索,吊索索力均勻分布,無需對吊索索力進行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大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大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3222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