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茶葉自動揉捻機壓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98296.5 | 申請日: | 2021-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5380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7 |
| 發明(設計)人: | 黃孝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宜都華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F3/12 | 分類號: | A23F3/12;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鋼 |
| 地址: | 443300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茶葉 自動 揉捻機 壓蓋 | ||
一種茶葉自動揉捻機壓蓋,包括壓蓋本體,壓蓋本體包括主壓蓋,主壓蓋與副壓蓋可轉動地連接,副壓蓋通過驅動裝置驅動翻轉。驅動裝置包括推桿裝置,推桿裝置為氣缸、油缸或電動推桿,推桿裝置一端與副壓蓋鉸接,推桿裝置另一端與支架鉸接。支架設置在主壓蓋上。本發明副壓蓋可翻轉的設計可以避免茶葉在壓蓋上擱置或灑落,也避免了停機將茶葉推入磨體內,有助于提高揉捻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茶葉自動揉捻機壓蓋。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制作茶葉的設備越來越智能化,例如自動揉捻機代替了人工揉捻,提高了揉捻效率,節約了人工成本。中國專利文獻CN 110651855 A公開了“一種全自動茶葉加工系統”,該文獻公開的自動揉捻機如圖7所示。該揉捻機包括揉捻臺52、蓋體53(相當于下料門)、固定桿531、氣壓缸532、限位桿533、轉動桿54、連接桿56、固定圈57、磨體58、壓蓋581、螺桿582、連接體583、傘齒輪盤584、第四調速電機585和變速電機59。變速電機59帶動轉動桿54轉動,轉動桿54帶動連接桿56,連接桿56通過固定圈57推動磨體58轉動,其中磨體58位于揉捻臺52上方,揉捻臺52上用于放置殺青處理后的茶葉,通過磨體58轉動進行揉捻;其中磨體58為圓筒結構,上下兩端均為開口結構。
自動揉捻機的進料結構在中國專利文獻“自動揉捻機中的揉捻臺”(申請號202021240905.3)有記載,自動揉捻機的進料結構如圖8所示,揉捻臺包括了揉捻槽1、連桿安裝槽2、下料門3、第一弧形導料桿4、第二弧形導料桿6和導料護板7。該進料結構設計在磨體的側部,通過磨體旋轉從而帶動茶葉進入至磨體內,現有技術的缺點在于:進料量小,只能通過連桿或連桿上的刷體逐漸將茶葉掃入至揉捻臺上,再通過磨體的旋轉將茶葉筐入磨體內,該進料結構影響了揉捻效率,揉捻時間長,不利于節約制備成本。
將傳統的進料方式改為了從磨體58頂部直接進料后,在實際試用中,茶葉下料量過大時,茶葉會在磨體58頂部的壓蓋581上積累,部分茶葉會在壓蓋581上擱置,會造成茶葉灑落,當出現上述問題時,需要人工將茶葉推入磨體58內,由于磨體58使用中是旋轉的,需要將裝置停止才能處理,影響揉捻時間。
發明內容
鑒于背景技術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提供的茶葉自動揉捻機壓蓋,副壓蓋可翻轉的設計可以避免茶葉在壓蓋上擱置或灑落,也避免了停機將茶葉推入磨體內,有助于提高揉捻效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茶葉自動揉捻機壓蓋,包括壓蓋本體,壓蓋本體包括主壓蓋,主壓蓋與副壓蓋可轉動地連接,副壓蓋通過驅動裝置驅動翻轉。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推桿裝置,推桿裝置為氣缸、油缸或電動推桿,推桿裝置一端與副壓蓋鉸接,推桿裝置另一端與支架鉸接。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架設置在主壓蓋上。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副壓蓋用于設置在茶葉自動揉捻機的進料結構的進料口上方。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茶葉自動揉捻機的進料結構包括設置在磨體上的溜槽,溜槽用于將需要揉捻的茶葉導入磨體內。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溜槽傾斜設置在磨體側壁的上部;溜槽呈扇形結構,溜槽寬度由頂部向底部逐漸減小。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溜槽包括弧形底板,弧形底板中部彎曲形成了居中的導料通道,弧形底板兩側設有擋料板;磨體的側壁上部開設有進料口,弧形底板和擋料板底部與所述的進料口邊緣連接。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溜槽上方設有進料斗。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進料斗設置在機架上。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溜槽傾斜角度范圍為60°-80°。
本專利可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宜都華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宜都華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982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