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80695.9 | 申請日: | 2021-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9947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4 |
| 發明(設計)人: | 高峰;王崇斌;王亮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港宏昌鋼板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B1/248 | 分類號: | C22B1/248;C22B1/243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 地址: | 215625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轉底爐 處理 電爐 塵灰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屬于冶金生產轉底爐工藝技術領域。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按重量分數計,將25%~33%的電爐初煉除塵灰、39%~61%的其他除塵灰、15%~20%的轉爐污泥和4%~5.5%的粘結劑進行配料,再依次進行混料、加濕、成球、干燥、轉底爐焙燒還原步驟,得到金屬化球團,其中所述其他除塵灰包括高爐礦槽除塵灰、高爐出鐵除塵灰和焦化除塵灰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配料中Zn的重量分數低于6%;所述轉底爐的耐材澆注料中包括重量分數大于等于50%的剛玉。本發明能夠高比例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同時不影響轉底爐耐材的使用壽命,從而防止了電爐灰帶來的污染問題和影響高爐運行的Zn富集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冶金生產轉底爐工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固廢危廢列表的更新,電爐靜電除塵灰被列為危險廢物,電爐灰外排的納稅額為1000元/噸,如果不處理掉將增加企業負擔。
以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為例,其目前電爐初煉除塵灰,以下簡稱電爐灰,產出量6300噸/月,轉底爐平均每月消耗5000噸,多出部分的電爐灰的處置面臨難題。若將電爐灰堆放在料場,將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環保問題;若將電爐灰混入原料中,整個鋼鐵系統內的Zn含量將越來越高,高爐Zn富集越來越嚴重,影響高爐運行。因此需要一種環保有效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
轉底爐還原技術理論上可以用于鋼鐵工業含鋅粉塵的回收利用,但在利用轉底爐處理電爐灰時,若提高電爐灰比例,將帶來轉底爐鋅負荷高的問題,同時轉底爐出料易粘堵,將影響轉底爐耐材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解決的技術問題: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能夠高比例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同時不影響轉底爐耐材的使用壽命,從而防止了電爐灰帶來的污染問題和影響高爐運行的Zn富集問題。
技術方案: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按重量分數計,將25%~33%的電爐初煉除塵灰、39%~61%的其他除塵灰、15%~20%的轉爐污泥和4%~5.5%的粘結劑進行配料,再依次進行混料、加濕、成球、干燥、轉底爐焙燒還原步驟,得到金屬化球團,其中所述其他除塵灰包括高爐礦槽除塵灰、高爐出鐵除塵灰和焦化除塵灰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配料中Zn的重量分數低于6%;所述轉底爐的耐材澆注料中包括重量分數大于等于50%的剛玉。
優選的,所述配料的二元堿度為0.37~0.52。
優選的,所述加濕步驟中,水分的添加量為配料總重的7%~8%。
優選的,所述轉底爐焙燒還原的溫度為900~1300℃。
優選的,所述粘結劑為膨潤土。
優選的,所述配料中TFe的重量分數為30%~40%。
優選的,所述電爐初煉除塵灰占所述配料總重的28%~30%。
優選的,所述轉底爐的耐材澆注料的體積密度大于等于2.5g/cm3。
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既能高比例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又不影響轉底爐耐材的使用壽命,得到的金屬化球團具有較高的強度,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還防止了電爐灰帶來的污染問題和影響高爐運行的Zn富集問題。為企業進行資源綜合利用,降低經濟成本,實現綠色生產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中所用配料的主要化學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實施例1
一種用轉底爐處理電爐初煉除塵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港宏昌鋼板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張家港宏昌鋼板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80695.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