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64414.0 | 申請日: | 2021-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77396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27 |
| 發明(設計)人: | 許燕濱;歐陽朋倩;謝光炎;羅宏威;陳卓瑤;李宇馨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04 | 分類號: | C12Q1/04;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沈闖 |
| 地址: | 51006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評估 抗性 基因 遷移 風險 方法 | ||
本申請屬于生物技術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以熒光細菌為受體,耐藥細菌為供體,利用熒光細菌和耐藥細菌檢測某水質下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一種方法,通過構建熒光細菌的熒光強度F?吸光度?熒光細菌濃度C三者標準曲線;根據標準曲線得到在待測水樣中接合后受體的濃度,以及篩選液中接合子的濃度,實現檢測待測水樣中抗性基因遷移頻率的目的。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能有效解決現有計算遷移頻率的方法中存在的費時費力,以及無法評估水樣中重金屬、抗生素及其他有機物質對抗性基因遷移綜合風險的技術缺陷。
技術領域
本申請屬于生物技術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抗生素帶來的后續影響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最令人在意的即為抗生素造成的耐藥菌的發展。常規風險評價的方法通常為風險熵值累加法,即依據水中檢測的抗生素殘留濃度計算風險熵值并將各類抗生素的風險熵值進行累加,但實際環境水樣中通常成分復雜,如養殖廢水中可能含有各類激素,工業廢水中可能含有各類重金屬,而目前研究已然證明,部分有機物與重金屬的存在能夠促進抗性基因的遷移與耐藥菌的發展。因此,單純通過風險熵值累加法進行水中抗生素風險評估并未考慮水中有機物、重金屬對細菌獲得耐藥性過程中的影響。而且,計算遷移頻率的方法通常通過稀釋平板涂布,過程通常耗時較長,且易因濃度把控失誤造成的實驗失敗,且樣品不宜過多,不能快速進行多樣品測試。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能有效解決現有計算遷移頻率的方法中存在的費時費力,以及無法評估水樣中重金屬、抗生素及其他有機物質對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技術缺陷。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評估抗性基因遷移風險的方法,包括:
步驟1、將熒光細菌稀釋成吸光度在預置范圍的一系列濃度梯度的稀釋液,計算所述稀釋液的熒光細菌濃度,構建吸光度-熒光細菌濃度C的標準曲線;
將所述熒光細菌稀釋成所述吸光度在預置范圍的一系列濃度梯度的稀釋液,測定所述稀釋液的熒光強度,構建吸光度-熒光強度F的標準曲線;
其中,所述熒光細菌具有熒光蛋白基因和第一抗生素抗性基因,使得所述熒光細菌對所述第一抗生素具有抗性,在誘導劑誘導和預置激發光下發出熒光,且所述熒光細菌對第二抗生素敏感;
步驟2、將所述熒光細菌、耐藥細菌、待測水樣和誘導劑混合培養,得到第一混合物,使得所述第一混合物中所述熒光細菌與所述耐藥細菌的吸光度在所述預置范圍內,且所述熒光細菌與所述耐藥細菌的吸光度相等;所述耐藥細菌對所述第二抗生素有抗性,所述待測水樣預先經過過濾除菌處理,所述誘導劑為誘導所述熒光蛋白表達的物質;
其中,所述熒光細菌與所述耐藥細菌混合培養后,得到第一熒光細菌;在所述預置激發光下,測定所述第一混合物的熒光強度,根據所述吸光度-熒光強度F的標準曲線,和所述吸光度-熒光細菌濃度C的標準曲線,計算所述第一混合物中所述第一熒光細菌的濃度,所述第一熒光細菌的濃度為受體的濃度;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物、誘導劑、第一抗生素和第二抗生素混合培養后,得到第二混合物,所述熒光細菌與所述耐藥細菌接合后,得到第二熒光細菌,在所述預置激發光下,測定所述第二混合物的熒光強度,根據所述吸光度-熒光強度F的標準曲線,和所述吸光度-熒光細菌濃度C的標準曲線,計算所述第二混合物中所述第二熒光細菌的濃度,所述第二熒光細菌的濃度為接合子的濃度;
步驟3、根據所述受體的濃度和所述接合子的濃度,計算所述待測水樣中抗性基因遷移頻率。
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熒光蛋白基因選自綠色熒光蛋白、紅色熒光蛋白、藍色熒光蛋白或黃色熒光蛋白中的一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工業大學,未經廣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6441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