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及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59925.3 | 申請日: | 2021-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901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6 |
| 發明(設計)人: | 黃惠珍;黃獻光;周建仁;劉善文;張鐘;羅欽 | 申請(專利權)人: | 光澤縣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干部培訓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池明霞;林祥翔 |
| 地址: | 354101 福建省***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稻 魚生 養殖 方法 稻田 | ||
本發明涉及稻田養魚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及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該方法通過在稻田內種植紫云英,作為早稻基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土壤和田水的肥力;通過稻田內養萍,可用作自稻田綠肥和魚類吃食,又可防止雜草生長;水稻吸收肥料,凈化水質,并為魚種提供豐富的稻穗資源;水肥會長出萍藻和浮游動物等,供魚類攝取營養;魚散養,能吃稻田里的稻穗、雜草、浮游生物以及害蟲等;魚排泄物回田成肥,起到不打藥、不下化肥又能增加效益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大大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和勞力付出,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稻田養魚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及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
背景技術
稻田養魚是一種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在稻田生態系統內進行良性循環的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模式。利用稻田水面養魚,利用稻田內的稻穗資源、水資源、雜草資源、水生動物資源,以及其它物質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養殖的魚種所利用,并通過所養殖的魚種的生命活動,達到耕田除草、減少病蟲害的作用,實現稻魚互利雙增收。
鯉魚,適應能力強,能耐寒、耐堿、耐低氧,對水體要求不高,能在各種水體中生存,通常可在0~37℃的水體中生活,適宜水溫在15~30℃。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棲息于水域的松軟底層和水草叢生處,喜歡在有腐殖質的泥層中尋找食物,葷素兼食。
稻田養魚是我國傳統的稻田種養模式,通過稻田套養水產品種獲得種養綜合效益。浙、閩、贛、黔、湘、鄂、蜀等省的山區稻田養魚較普遍,養殖魚類以草魚、鯉魚為主,也養殖鯽、鰱、鳙、鯪等魚。稻田養魚可以促進水稻增產,使農民收入有顯著增長,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優化,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現有的稻田養魚技術中,稻田肥力不足,無法滿足魚類的生長需求,需要額外投喂飼料,并且產出少、效益差;或者在養魚過程中,仍然需要添加肥料來控制水土的肥力,導致水質過肥,水稻倒伏,影響稻田內生態環境。中國發明專利申請201910491865.5公開了一種以漁保田的稻漁共作方法及梯田結構。其養殖方法為:引進優質親本;建立親本培育池培育優質親本;建立苗種培育池培育優質苗種;冬閑田改造,蓄水養田,并引入優質苗種培養;養殖管理。然而,該方法需要投喂足量的營養全面的飼料,從而確保魚類性腺發育良好。
發明內容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高效的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及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采用該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魚苗生長期間,無需另外投加飼料、不施加農藥,既能改善魚肉品質又能增加魚類經濟效益和水稻種植效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發明人提供了一種稻花魚生態養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址:選擇山泉水流經的田地作為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
(2)設置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包括以下步驟:
設置田埂,所述田埂的高度與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種植層表土面位置距離大于等于60cm;
設置魚坑:沿所述田埂靠近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中心的內周緣挖設魚坑,在所述魚坑靠近山泉水處設置進水口,在所述魚坑距離進水口最遠處設置排水口,所述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有隔離網;
(3)種植紫云英: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所述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種植層種植紫云英2-2.5斤/畝,次年2月下旬-3月初,施加5-10斤/畝的尿素,次年4月下旬,翻土將紫云英壓埋于種植層內,使紫云英在水與泥之中發酵成肥,同時加水并保持所述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種植層水位至10cm;
(4)養萍:在所述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種植層種植紅萍和綠萍20斤/畝;
(5)種植水稻:次年5月底-6月初,在插秧前的3-7天,往所述稻花魚生態養殖稻田種植層施加羊糞肥400斤/畝,施后3-4天,犁田;插秧,3-5天后,施加肥料50斤/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光澤縣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干部培訓中心,未經光澤縣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干部培訓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5992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