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邊坡生態治理的邊坡防護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33531.0 | 申請日: | 2021-0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3226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5 |
| 發明(設計)人: | 蔣海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17/20 | 分類號: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 地址: | 402247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生態 治理 防護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邊坡生態治理的邊坡防護結構,包括固土板,所述固土板通過定位樁固定在邊坡坡面,所述固土板上設有種植孔和施肥孔;所述種植孔設置在固土板的中部;施肥孔設置在種植孔的側部,且施肥孔與種植孔之間設有間距;所述固土板迎向邊坡坡面的一側設有斗呈錐形狀的肥料斗,所述肥料的廣口端與固土板上的施肥孔貫通。采用固土板對邊坡土體進行覆蓋固定,并通過延伸入土體的定位樁對固土板進行固定,可有效防止邊坡土體流失,通過在固土板上設置種植孔,可便于在邊坡上種植綠植,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提高了水土保護效果,通過在種植孔邊上設置施肥孔,可以方便施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邊坡生態治理的邊坡防護結構。
背景技術
對于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建設,一般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一般需要進行填挖工程,進而導致形成大量土石裸露的邊坡。傳統的為了保證邊坡的綠化,一般會設置生態膜在邊坡上。然而,由于邊坡為傾斜的坡面,導致生態膜上植被下的土體的水分和肥力流失較快,進而導致邊坡上的植被退化嚴重。且由于雨水的沖刷,導致邊坡的結構不穩定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邊坡生態治理的邊坡防護結構,以解決現有邊坡土體的水分和肥力流失較快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邊坡生態治理的邊坡防護結構,包括固土板,所述固土板通過定位樁固定在邊坡坡面,所述固土板上設有種植孔和施肥孔;所述種植孔設置在固土板的中部;施肥孔設置在種植孔的側部,且施肥孔與種植孔之間設有間距;所述固土板迎向邊坡坡面的一側設有斗呈錐形狀的肥料斗,所述肥料的廣口端與固土板上的施肥孔貫通。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樁與固土板垂直連接,定位樁為中空結構,固土板上設有與定位樁的中空結構內部相貫通的加固孔,定位樁遠離固土板的一端設有若干與定位樁的中空結構內部相貫通的滲透孔,通過定位樁將固土板固定在邊坡坡面后,通過加固孔向定位樁的中空結構內部投放膨脹水泥,膨脹水泥反應發生膨脹由滲透孔滲出向定位樁四周蔓延。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樁遠離固土板的一端端部為錐形。
進一步地,所述施肥孔的外部設有蓋板,所述蓋板的中部設有過濾孔,所述過濾孔內設有過濾網。
進一步地,所述蓋板的一端與施肥孔的孔壁可轉動連接,蓋板可沿著可轉動連接處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施肥孔與蓋板可轉動連接的一側的側壁為底部向施肥孔中部傾斜的斜壁,另一側的側壁為與定位樁的延伸方向同向延伸的類垂直壁。
進一步地,所述固土板的四周設有成對設置的連接塊和連接槽。
進一步地,所述固土板上還分布有若干滲水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采用固土板對邊坡土體進行覆蓋固定,并通過延伸入土體的定位樁對固土板進行固定,可有效防止邊坡土體流失,通過在固土板上設置種植孔,可便于在邊坡上種植綠植,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提高了水土保護效果,通過在種植孔邊上設置施肥孔,可以方便施肥;通過在施肥孔與種植孔之間設有間距,并通過肥料斗將肥料導入圖中,不僅可避免肥料與植株進行直接接觸,從而避免燒苗,還可以減少肥料的流失。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在這些附圖中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號來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剖視圖;
其中:1、固土板;2、滲水孔;3、種植孔;4、施肥孔;41、肥料斗;42、蓋板;5、加固孔;6、定位樁;61、滲透孔;7、連接塊;71、連接槽。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交通大學,未經重慶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3353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液晶屏清洗機用超聲波震動裝置
- 下一篇:綠色生態邊坡治理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