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穿戴設備以及脈搏信息獲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30624.8 | 申請日: | 2021-0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544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7 |
| 發明(設計)人: | 楊小牛;張通;俞曉峰;鄭耀鵬;張佳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61B5/02 | 分類號: | A61B5/02;A61B5/021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郭浩輝;顏希文 |
| 地址: | 51053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穿戴 設備 以及 脈搏 信息 獲取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穿戴設備及脈搏信息獲取方法,本發明通過在腕帶與人體腕部相接觸的一側設置有與人體腕部橈動脈的區域相對應的第一凹陷部,且所述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設置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中;利用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采集人體腕部橈動脈處脈搏數據;由于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中包含多個柔性壓力傳感器單元,因此每個單元可以獨立測試不同位置的壓力信號,采用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可以采集人體腕部橈動脈處不同位置在不同壓力下的脈搏數據,使得用戶在穿戴時無需自己尋找橈動脈的位置,即便用戶在多次對脈搏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可穿戴設備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也可以通過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尋找獲得脈搏信號,提高了可穿戴設備的便捷性以及用戶體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可穿戴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穿戴設備以及脈搏信息獲取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對身體健康進行診斷時,一般需要對脈搏數據進行診斷,脈搏數據可以反映人體心血管健康狀況,具有無創檢測的優點,是現代醫學中快速檢測和監測人體健康的常用手段。同時,脈搏診斷也是中醫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中醫診斷過程中,醫生通過手指感知患者三部九侯的脈象特征,憑借自身經驗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給出調理和診治的方案。
現有技術中圍繞脈搏數據進行健康監測的設備品類眾多,包括目前已經普及使用的電子血壓計,常用與麻醉科室的連續血壓監測儀(CNAP、TL300/400),以及判斷血管狀況的血管硬化分析儀等。對于傳統中醫來講,由于依靠老中醫手指診脈的方式主觀性較強,難以實現脈搏診斷的客觀化,也難以進行診斷記錄并實現經驗的積累,因此也有一些儀器面向中醫科學化,具有客觀監測人體脈搏的功能,比如道生公司的四診儀。上述儀器可以對人體脈搏數據進行多個方面的檢測,獲取豐富的健康信息。但是,上述儀器設備一般體積和質量較大,測試過程繁瑣,無法隨身攜帶;因此,難以滿足用戶及時檢測的需求,同時無法對普通用戶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下進行脈搏數據連續、實時的監測。
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體積小巧、輕便易攜帶等特點,具有實時監測人體數據的能力。隨著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具有健康監測功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發展迅速,各種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也都配備了脈搏數據監測的功能,通過將設備穿戴在腕部,能夠檢測人體的心率、血氧濃度、心電數據、血壓等。
在對脈搏數據進行采集的過程中,由于橈動脈的最佳取脈位置的范圍較小,且在腕部不同的位置,脈搏的強度和波形是不同的,因此將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對準擾動脈的最佳取脈位置是至關重要的,現有的可穿戴設備是通過用手指把脈尋找橈動脈,而后進行標記,最后通過將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對準該位置后開始測試。然而,這樣的方法不夠方便,尤其對于可穿戴類的電子設備,很難去約束用戶的行為,或者讓用戶刻意的將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對準特定位置來穿戴。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的可穿戴設備在進行脈搏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存在著需要人為對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穿戴設備以及脈搏信息獲取方法,本發明在使用可穿戴設備采集脈搏數據的過程中不需要人為對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的位置進行調整,提高了用戶使用可穿戴設備的便捷性和用戶體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可穿戴設備,包括:腕帶、主控芯片、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充氣氣囊、微型氣泵以及氣體壓力傳感器;其中,所述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包括有多個柔性壓力傳感器;
所述腕帶與人體腕部相接觸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凹陷部以及設置有與人體腕部橈動脈的區域相對應的第一凹陷部;所述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設置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中,所述充氣氣囊設置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與所述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之間;所述主控芯片、微型氣泵以及氣體壓力傳感器設置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內;所述主控芯片分別與所述微型氣泵以及所述氣體壓力傳感器相連接,所述充氣氣囊設置有與所述微型氣泵相連接的進氣口以及設置有與所述氣體壓力傳感器相連接的壓力監測口。
優選的,所述主控芯片包括數據采集模塊、氣泵驅動模塊、微處理器以及電源模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未經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3062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