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熱管理系統和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20200.3 | 申請日: | 2021-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8608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東斌;王偉;楊廷宇;王樹桂;呂楊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3 | 分類號: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63;H01M10/6564;H01M10/6568;H01M10/656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李巖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管理 系統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熱管理系統和車輛。熱管理系統包括設置在第一回路上的電池、第一泵和第一換熱裝置,設置在第二回路的驅動部件、第二泵和散熱器,散熱器用于冷卻第二回路中的液體。設置在冷媒回路上的壓縮機、第二換熱裝置和第三換熱裝置,第二換熱裝置還能夠連接第二回路,第一換熱裝置還連接在冷媒回路上。在第二換熱裝置連接第二回路的情況下,第二泵可通過第二回路向第二換熱裝置輸送液體,從壓縮機流出的氣態冷媒能夠在第二換熱裝置內進行第一次冷卻后,在流經第三換熱裝置時進行第二次冷卻,然后在第一換熱裝置內蒸發吸熱以冷卻第一回路中的液體,從而對電池進行冷卻。如此,通過對冷媒的兩級冷卻,可以提高對電池的散熱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技術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熱管理系統和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新能源汽車正在大范圍普及,隨著續航里程的提升,電池容量越來越大,充電時間會越來越長。為縮短充電時間,新能源車汽車紛紛在探索超充方案,其中制約超充方案發展的主要因素為電池的散熱問題。因此,如何提高對電池的散熱能力以提高電池的充電速度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研究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熱管理系統和車輛。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熱管理系統包括:
均設置在第一回路上的電池、第一泵和第一換熱裝置,所述第一泵用于通過所述第一回路向所述第一換熱裝置和所述電池輸送液體;
均設置在第二回路的驅動部件、第二泵和散熱器,所述第二泵用于通過所述第二回路向所述驅動部件和所述散熱器輸送液體,所述散熱器用于冷卻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體;
均設置在冷媒回路上的壓縮機、第二換熱裝置和第三換熱裝置,所述第二換熱裝置還能夠連接所述第二回路以使所述第二泵能夠通過所述第二回路向所述第二換熱裝置輸送液體,所述第一換熱裝置還連接在所述冷媒回路上;
其中,在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和所述壓縮機啟動,且所述第二換熱裝置連接所述第二回路的情況下,所述第二泵通過所述第二回路向所述第二換熱裝置輸送液體,從所述壓縮機流出的氣態冷媒能夠先在所述第二換熱裝置內與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體進行熱交換以對所述冷媒進行第一次冷卻;
第一次冷卻后的所述冷媒能夠在流經所述第三換熱裝置時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對所述冷媒進行第二次冷卻,第二次冷卻后的所述冷媒能夠流經所述第一換熱裝置并且在所述第一換熱裝置內蒸發吸熱以冷卻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液體,從而對所述電池進行冷卻。
上述實施方式的熱管理系統中,第一回路上的第一換熱裝置連接冷媒回路,冷媒回路上的第二換熱裝置能夠連接第二回路,在第一泵、第二泵和壓縮機啟動時的情況下,第二泵向第二換熱裝置輸送液體,從壓縮機中流出的冷媒在第二換熱裝置內進行第一次冷卻,第一次冷卻所釋放熱量由第二回路中液體帶走并在散熱器中釋放,第一次冷卻后的冷媒在流經第三換熱裝置時與外界空氣換熱進行第二次冷卻,所釋放的熱量被外界空氣帶走,隨后第二次冷卻后的冷媒可進入第一換熱裝置內蒸發吸熱從而冷卻第一回路中的液體,進而實現對電池的冷卻。這樣,可通過驅動部件所在的第二回路上的散熱器將冷媒第一次冷卻的熱量帶走,然后通過冷媒回路上的第三換熱裝置將冷媒第二次冷卻的熱量帶走,通過兩級冷卻以對冷媒進行充分的冷卻,從而使得經過兩級冷卻后的冷媒在第一換熱裝置內蒸發以冷卻第一回路中的液體,從而對電池進行高效散熱,提高了對電池的散熱能力,從而提高了電池的充電速度。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熱管理系統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冷媒回路上的四通閥和第四換熱裝置,所述四通閥包括第一閥口、第二閥口、第三閥口和第四閥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202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