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16270.1 | 申請日: | 2021-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0361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4 |
| 發明(設計)人: | 曹鵬飛;郝鐘秀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J50/12 | 分類號: | H02J50/12;H02J5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張延薇 |
| 地址: | 73000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無線 能量 傳輸 系統 | ||
1.一種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發射端補償電路、磁耦合結構、及接收端補償電路;
所述磁耦合結構包括發射端線圈和接收端線圈;
所述發射端線圈與發射端補償電路連接;其中,所述發射端補償電路包括:第一發射端諧振補償電路和第二發射端諧振補償電路;
其中,所述第一發射端諧振補償電路包括第一補償電感L1、第一補償電容C1、第二補償電容Cp1;所述第一補償電感L1、所述第一補償電容C1、及所述第二補償電容Cp1并聯連接;所述第二發射端諧振補償電路包括第三補償電容Cpt2;所述第三補償電容Cpt2與所述第一補償電感L1并聯連接;
所述接收端線圈與接收端補償電路連接;其中,所述接收端補償電路包括:第一接收端諧振補償電路和第二接收端諧振補償電路;
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端諧振補償電路包括第一接收端補償電感L2、第一接收端補償電容C2、第二接收端補償電容Cs1;所述第一接收端補償電感L2、所述第一接收端補償電容C2、及所述第二接收端補償電容Cs1并聯連接;所述第二接收端諧振補償電路包括第三接收端補償電容Cst2;所述第三接收端補償電容Cst2與所述第一接收端補償電感L2并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射端線圈包括第一發射線圈Lpt1和第二發射線圈Lpt2:
所述第一發射線圈Lpt1與所述第二補償電容Cp1串聯連接與所述第一補償電容C1并聯連接;
所述第二發射線圈Lpt2與所述第三補償電容Cpt2串聯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線圈包括第一接收線圈Lst1和第二接收線圈Lst2:
所述第一接收線圈Lst1與所述第一接收端補償電容C2并聯連接與所述第二接收端補償電容Cs1串聯連接;
所述第二接收線圈Lst2與所述第三接收端補償電容Cst2串聯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發射線圈Lpt1和第二發射線圈Lpt2共用一組磁芯結構;
所述第一發射線圈Lpt1平面繞制在所述第二發射線圈Lpt2的外圈;
所述第二發射線圈Lpt2纏繞在所述磁芯結構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線圈Lst1和第二接收線圈Lst2共用一組磁芯結構;
所述第一接收線圈Lst1和所述第二接收線圈Lst2平面繞制在所述磁芯結構的上方;
所述第一接收線圈Lst1的部分和所述第二接收線圈Lst2的部分重疊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射端線圈和所述接收端線圈采用利茲線繞制。
7.根據權利要求4-5任一所述的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結構由若干等間隔平行排布于同一平面上的鐵氧條組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大學,未經蘭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16270.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農村電網在線分析設備
- 下一篇:一種具有自清潔功能的采礦運輸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