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13103.1 | 申請日: | 2021-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725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20 |
| 發明(設計)人: | 朱新平;祝駿賢;李偉;雷駱;陳辰;劉曉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楊采良 |
| 地址: | 510380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中華 受精卵 孵化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及其應用,所述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是選取受精的中華鱉卵置于無孵化介質、有室內光照的恒溫環境中進行孵化,是簡便、高效的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相較于蛭石孵化的傳統模式,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不需孵化介質,直觀可視,顯著縮短了孵化期,卵的孵化率、以及幼體翻身時間和存活率上無顯著差異,而且,在幼體體重、背甲長和背甲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具有更簡便、快捷和低成本的優點,突破了中華鱉受精卵置于孵化介質中進行孵化的現有技術,是中華鱉繁育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中華鱉作為一種龜鱉目鱉科動物,又名水魚、甲魚、團魚,是常見的養殖龜種,中華鱉肉質鮮美,具體很好的食用價值,同時,中華鱉有滋陰補腎,清退虛熱的功效,具有較大的藥用價值。由于中華鱉具有較大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因此,中華鱉的人工養殖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如何提高中華鱉的人工養殖技術水平,對于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中華鱉的人工養殖方法,大多是采用將中華鱉受精卵置于孵化介質(例如蛭石等)中進行孵化的方法。但是,以上技術方案中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點:對于具有完全覆卵生殖策略的卵生爬行動物中華鱉來說,光和孵化介質對其卵孵化和新生幼體的影響還是未知的。因此,設計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相較于將中華鱉受精卵置于孵化介質中進行孵化的傳統模式可以顯著縮短孵化期,并且在幼體體重、背甲長和背甲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可為產業化養殖中華鱉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技術中大多是將中華鱉受精卵置于孵化介質中進行孵化,存在孵化期較長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選取具有可孵化性的中華鱉受精卵置于無孵化介質的恒溫環境中進行孵化,所述恒溫環境的溫度是25-35℃,所述恒溫環境的相對濕度是75-85%RH(Relative Humidity)。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恒溫環境的溫度是29-31℃;所述恒溫環境的相對濕度是79-81%RH。
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所述的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在龜鱉目動物孵化和/或蜥蜴科動物孵化中的應用。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龜鱉目動物可以是中華鱉、紅海龜、黃喉擬水龜、巴西紅耳龜、大頭平胸龜、泥龜、兩爪鱉、黿等,具體根據需求進行選擇,這里并不作限定。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蜥蜴科動物可以是石龍子,例如,多線南蜥、多凌南蜥、島蜥、多線南蜥、蝎虎、疣尾蜥虎、截趾虎等,具體根據需求進行選擇,這里并不作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所述的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在水產品規模化繁育中的應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其是選取中華鱉受精卵置于無孵化介質、有室內光的恒溫環境中進行孵化,是簡便、高效的中華鱉卵孵化方法,相較于蛭石孵化的傳統模式,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華鱉卵孵化方法顯著縮短了孵化期,而且,在幼體體重、背甲長和背甲寬等方面有顯著優勢,具有更簡便、快捷和低成本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大多是將中華鱉卵置于孵化介質中進行孵化,存在孵化期較長的問題,是中華鱉繁育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提供的中華鱉受精卵孵化方法在孵化時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131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