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土豆、玉米、雞和豬的循環生態農業發酵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011010.5 | 申請日: | 2021-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4097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馬曉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馬曉燕 |
| 主分類號: | A01G22/20 | 分類號: | A01G22/20;A01G22/25;A23K10/12;A23K10/20;A23K10/30;A23K10/35;A23K10/37;A23K50/30;A23K50/75;C12M1/107;C12M1/00;C12M1/02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肖宇揚 |
| 地址: | 616850 四川省涼山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土豆 玉米 循環 生態農業 發酵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土豆、玉米、雞和豬的循環生態農業發酵系統,包括養殖單元,種植單元,與所述養殖單元連接的沼氣單元,與所述沼氣單元連接的固液分離單元,以及與所述養殖單元和沼氣單元連接的循環單元,其中,所述沼氣單元包括用于發酵的發酵室;所述固液分離單元包括傾斜設置于發酵室內的變螺距式螺旋提升機,設置在所述變螺距式螺旋提升機中段下方用于過濾沼液的過濾板以及設置在濾板的下方與發酵室底部相連的輸送管。本發明提供的循環生態農業發酵系統發酵室中產氣率高,同時生態系統內原料的利用率和循環性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土豆、玉米、雞和豬的循環生態農業發酵系統。
背景技術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它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我國資源短缺,人口眾多,在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過程中,循環農業是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現代農業類型,不僅具有現代農業的運作高效性,更具有循環農業資源節約性。
現有技術中,沼氣池中的原料發酵后通常是由沼渣收集機挖出收集后,用作堆肥,導致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的利用率較低,難以形成完整的循環鏈,導致大量資源被白白浪費。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土豆、玉米、雞和豬的循環生態農業發酵系統,包括養殖單元,種植單元,與所述養殖單元連接的沼氣單元,與所述沼氣單元連接的固液分離單元,以及與所述養殖單元和沼氣單元連接的循環單元;其中,所述沼氣單元包括用于發酵的發酵室;所述固液分離單元包括傾斜設置于發酵室內的變螺距式螺旋提升機,設置在所述變螺距式螺旋提升機中段下方用于過濾沼液的過濾板以及設置在濾板的下方與發酵室底部相連的輸送管。
優選地,所述螺距式螺旋提升機傾斜設置的角度為45°。
優選地,所述養殖單元包括分層設置的豬舍和雞舍;所述種植單元包括間作套種的土豆、玉米以及用于對土豆進行發酵的土豆發酵罐。
優選地,所述土豆發酵的配比按重量份計算為:土豆7重量份,麩皮20重量份,玉米粉10重量份,助劑2重量份,水60-65重量份。
優選地,所述養殖單元中還包括與雞舍相連用于儲存排泄物的儲存塔以及與所述儲存塔相連用于自然青貯法發酵的青貯池。
優選地,所述自然青貯法發酵的配比按重量份計算為:排泄物7重量份,草料20重量份,麩皮10重量份,水60重量份,發酵過程為密封發酵4-6周。其中,所述草料為玉米秸稈,所述麩皮為玉米棒芯磨成的粉。
優選地,所述發酵室的上部設有沼液抽取管,將所述沼液抽取管管口包圍的過濾網以及pH調節管。
優選地,所述變螺距式螺旋提升機包括底端設置與發酵室底部的沉渣層中的螺旋提升葉片以及包覆在所述螺旋提升葉片外部的提升機機殼。
優選地,所述螺旋提升葉片位于中間段的螺距比頂端的螺距大15-20mm,位于底端的螺距比中間段的螺距大15-20mm。
優選地,所述循環單元包括鍋爐房以及與鍋爐房相連的熱水管,其中,所述熱水管經鍋爐房輸水端口依次螺旋纏繞連接至土豆發酵罐、發酵室、養殖單元的外壁后回接至鍋爐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主要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通過設置固液分離單元,將沉渣層中的沉渣在轉移的過程中與沼液分離,將沉渣用作有機肥,提高種植作物的產量,將沼液用于再次利用,提高發酵室中的產氣率的同時,提升生態農業系統內的循環率。
2、通過設置變螺距式的螺旋提升葉片提升對沉渣的輸送能力,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沉渣在向上輸送的過程中發生倒流或卡堵現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馬曉燕,未經馬曉燕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110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