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07865.0 | 申請日: | 2021-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315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04 |
| 發明(設計)人: | 朱曉軍;劉文;孫丹;吳萬鐸;陳育培;季彥呈;章國安;王小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2B6/26 | 分類號: | G02B6/26;G02B6/02 |
| 代理公司: | 蘇州智品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王利斌 |
| 地址: | 226019***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纖微 光纖 反射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包括纖芯(1)與包覆于其周圍的包層(2),其特征在于:所述纖芯(1)依次包括四個區域,分別為均勻光纖區(3)、光纖拉錐區(4)、尖端拉絲區(5)與反饋光耦合區(6),光纖拉錐區的錐頭一側連接均勻光纖區,光纖拉錐區的錐尾一側連接所述反饋光耦合區,反饋光耦合區連接所述的尖端拉絲區;所述尖端拉絲區彎曲為環狀且尖端拉絲區末端吸附于反饋光耦合區;
入射光經均勻光纖區注入光纖拉錐區,經過光纖拉錐區導入尖端拉絲區,尖端拉絲區內的入射光從尖端拉絲區末端通過光場耦合作用耦合至反饋光耦合區,被耦合至反饋光耦合區的光經光纖拉錐區的錐尾一側進入光纖拉錐區,再經光纖拉錐區的錐頭一側進入均勻光纖區;
通過調節反饋光耦合區的長度以控制光纖微反射鏡的反射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勻光纖區(3)光纖直徑為8-10微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饋光耦合區(6)由微光纖環寬度與反饋耦合區長度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其特征在于:反饋光耦合區與尖端拉絲區末端均為D形,在反饋光耦合區與尖端拉絲區末端以D型光纖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其特征在于:尖端拉絲區末端的端面設置反射膜。
6.一種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寬帶光源與光譜儀之間的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之間的光纖(12)靠近氫氧焰裝置(11),通過控制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來實現光纖拉錐;
步驟二:光纖(12)受到氫氧焰裝置(11)加熱呈熔融狀態,當受到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縱向拉力時,光纖(12)直徑發生變化,成為錐形結構;
步驟三:保持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的移動速度不變,光纖直徑也隨移動臺的移動單調減??;
步驟四:當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移動距離為十五點七八毫米時,光纖(12)直徑為一微米時,繼續拉錐光纖(12),光纖(12)由于受到縱向拉力而斷裂形成尖端拉絲區;
步驟五:通過調節尖端拉絲區,將拉絲形成環狀并將其吸附于光纖另一端,形成微型反射鏡。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中,氫氧焰裝置(11)中氫氣流量為110.1 SCCM,氧氣流量為8.0 SCCM,火焰左右移動寬度為1.5mm,位移平臺移動速度為0.09 mm/s。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光纖微光纖反射鏡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中,將光纖(12)去除涂覆層后放置在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上固定,通過調節第一移動平臺(9)與第二移動平臺(10)來控制光纖拉錐長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通大學,未經南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07865.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