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池模塊、電池組及包括該電池組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80004556.1 | 申請日: | 2020-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4019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16 |
| 發明(設計)人: | 鄭起宅;任相旭;金榮吉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LG新能源 |
| 主分類號: | H01M50/204 | 分類號: | H01M50/204;H01M50/249;H01M50/258;H01M50/2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張美芹;劉久亮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池 模塊 電池組 包括 裝置 | ||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電池模塊包括:電池單元組件,其中多個電池單元彼此相鄰地并排層疊;模塊框架,其用于容納所述電池單元組件;以及端板,所述端板位于所述電池單元組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從而被焊接聯接至所述模塊框架,其中,每個所述端板包括主體部和絕緣涂覆部,所述主體部包括與所述模塊框架焊接聯接的焊接部,所述絕緣涂覆部涂覆所述主體部的除了所述焊接部之外的前表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池模塊,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包括具有絕緣性能的端板的電池模塊。
背景技術
根據其產品具有高應用特性和諸如高能量密度的電特性的可再充電電池廣泛地應用于由電驅動源驅動的電池車輛、混合動力車輛和電力存儲裝置以及便攜式裝置。這些可再充電電池由于不產生任何能量使用的副產品以及可以顯著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主要優點而作為用于改善環境友好性和能量效率的新能源受到了關注。
應用于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具有這樣的結構,其中包括多個單元電池的多個電池組件串聯聯接以獲得高功率。并且可以通過包括正極和負極集流體、隔膜、活性材料和電解質溶液的構成元件之間的電化學反應對單元電池重復充電和放電。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對大容量結構的需求增加以及作為儲能源的利用,對收集多個電池模塊的多模塊結構的電池組的需求增加,在所述電池模塊中多個可再充電電池串聯和/或并聯聯接。
當多個電池單元串聯/并聯聯接以配置電池組時,通常的方法是首先由至少一個電池單元組成電池模塊,并使用至少一個電池模塊添加其他組成元件以配置電池組。包括在電池組中的電池模塊的數量或包括在電池模塊中的電池單元的數量可根據所需的輸出電壓或充放電容量而不同地設定。
當使用多個電池模塊配置電池組時,為了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需要盡可能地減小由一個電池模塊占據的空間的尺寸,還需要在電池模塊中的部件之間充分確保絕緣。然而,如果為了確保絕緣性能而添加諸如絕緣板之類的塑料材料部件,則電池模塊的尺寸增加該部件的尺寸那樣多,并且組裝所添加的部件的過程的負擔增加。還有一個問題在于整個電池模塊的剛度也可能降低,因為具有相對較低剛度的這種塑料部件的比例增加。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池模塊,其通過減少電池模塊中的部件數量來減小電池模塊的尺寸,從而增加能量密度,同時能夠確保電池模塊的足夠的絕緣性能和剛度。
然而,本發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可以在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以各種方式擴展。
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電池模塊包括:電池單元組件,在所述電池單元組件中多個電池單元彼此相鄰地并排層疊;模塊框架,所述模塊框架接納所述電池單元組件;以及端板,所述端板布置在所述電池單元組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以通過焊接與所述模塊框架聯接,其中,所述端板包括主體部和絕緣涂覆部,所述主體部包括與所述模塊框架焊接聯接的焊接部,所述絕緣涂覆部涂覆所述主體部的除了所述焊接部之外的整個表面。
所述端板可以包括面向所述電池單元組件的內側以及布置在所述內側的相反側的外側,并且所述絕緣涂覆部可以布置在所述內側和所述外側上。
所述絕緣涂覆部可以包括選自環氧基樹脂、硅基樹脂、聚碳酸酯(PC)樹脂、聚丙烯(PP)樹脂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樹脂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絕緣涂覆部的厚度可以為20μm至200μm。
所述絕緣涂覆部的厚度可以為50μm至140μm。
所述主體部可以由金屬材料制成。
所述金屬材料可以包括選自鐵、鋁、鎂和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主體部的厚度可以是1.0mm到3.5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LG新能源,未經株式會社LG新能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8000455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