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23256656.X | 申請日: | 2020-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14355558U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08 |
| 發明(設計)人: | 裴佳芬;葛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53/12 | 分類號: | B60L53/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焦天雷 |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東***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無線 充電 設備 抗壓 結構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包括:蓋部蓋裝在基座上,其四周邊緣形成有緩沖部,其與基座形成有第一空間;電磁轉換基部用于纏繞電磁轉換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空間內基座的第一承載部頂面,其頂面與蓋部底面形成面接觸,其用于將蓋部所受應力傳導至基座;基座頂面四周形成有第一承載部,其底面與地面接觸,其用于將所受應力傳導至地面。本實用新型能減少蓋部與車輪直接接觸時,因尖銳棱角而造成的應力集中,避免碾壓造成的輪胎和線圈結構損傷,能提高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的抗碾壓強度。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接受電動汽車這種環保的出行方式。同時也被許多汽車廠家認為是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而且都投入了大筆資金進行研發。不過,由于充電問題的現實阻礙,一直以來還沒有得到充分推廣。目前,電動車最重要的部分莫過于電池和充電設備,由于技術瓶頸,短時間內它們只能使用鋰電池,所以無線(感應)充電系統變成了另一個研發重點。與有線充電系統相比,無線充電有多種優勢,能夠順應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
無線充電主要應用場景為自動駕駛,包括但不限于自動駕駛汽車,大巴,物流車,掃地機器人等等。傳統插座式充電方式,需要人工進行連接充電插頭。而無線充電可以實現完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進行充電。
無線充電系統主要分劃分為墻端(Wall Box)、無線充電設備無線充電地端設備(BP)、車端控制器(VCU)和車端線圈(VP)。其中,無線充電地端設備(BP)需要放在地面承受車輛輪胎碾壓。根據標準SAE-J2954,無線充電設備無線充電地端設備其頂面(即與充電車輛輪胎接觸的面)需要至少能承受5kN的載荷。為避免影響電磁轉換無線充電設備地端線圈頂面必須為非金屬材料且厚度有限的前提下,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碾壓強度非常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相對現有技術具有更高抗碾壓強度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包括:
蓋部1,其蓋裝在基座3上,其四周邊緣形成有緩沖部1.1,其與基座3形成有第一空間1.2;
電磁轉換基部2,其用于纏繞電磁轉換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空間1.2內基座3的第一承載部3.1頂面,其頂面與蓋部1底面形成面接觸,其用于將蓋部1所受應力傳導至基座3;
基座3,其頂面四周形成有第一承載部3.1,其底面與地面接觸,其用于將所受應力傳導至地面。
可選擇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所述緩沖部1.1是形成在蓋部1四周邊緣的圓角結構。
可選擇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還包括:
第二承載部2.1,其形成在所述電磁轉換基部2頂部四周邊緣,其與所述緩沖部1.1底面形成面接觸;
第三承載部2.2,其形成在所述電磁轉換基部2底部四周邊緣,其蓋裝于所述第一承載部3.1頂面且與第一承載部3.1形成面接觸。
可選擇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多個第一固定連接結構,其形成在所述電磁轉換基部2四周邊緣,其用于將所述電磁轉換基部2和基座3固定連接。
可選擇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無線充電地端設備抗壓結構,所述第一固定連接結構包括;
多個第一通孔2.4,其形成在所述電磁轉換基部2四周邊緣;
多個第一固定件,其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4固定在基座3的第一承載部3.1的第一固定孔3.2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325665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