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車身背門框架有效
| 申請號: | 202023145619.1 | 申請日: | 2020-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14267780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4 |
| 發明(設計)人: | 葉寶文;吳純福;耿富榮;鄧榮添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8 | 分類號: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禤淑瑩;黃華蓮 |
| 地址: | 510030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身 門框 | ||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車身背門框架,包括依次首尾連接形成閉合的口字形框架的左側D柱總成、頂蓋后橫梁總成、右側D柱總成及后圍總成,以及加強件和后圍板支撐板;加強件分別設于左側D柱總成以及右側D柱總成的上拐角內腔,后圍板支撐板設于后圍總成兩端的下拐角內腔。本實用新型的車身背門框架在兩側D柱總成的上拐角內腔處設置加強件,并在后圍總成兩端的下拐角內腔處設置后圍板支撐板,改進了上拐角以及下拐角處的腔體結構,有效提升該區域承受彎扭載荷能力,進而有助于提升整個車身背門框架的車身扭轉剛度及模態性能。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車身背門框架。
背景技術
背門框結構是車身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連接左右側圍、下車體、頂蓋,形成完整的車身框架,同時提供背門鉸鏈安裝點及氣彈簧安裝點,是車身扭轉剛度、模態的重要影響區域。
參見圖1,現有技術的背門框結構包括后背門框架2和D柱框架,后背門框架2設于車身的尾部,D柱框架由左右側的D柱7、連接板8、頂蓋后橫梁1及后底板橫梁9連接組成口字型框架,然后D柱框架與后背門框架2在底部通過后縱梁10連接形成背門框結構。
然而,上述現有技術的背門框結構除了背門鉸鏈、氣彈簧安裝區域局部較強外,整個后框加強結構還是偏弱,車身扭轉剛度及模態性能比較一般。
因此,現有技術亟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背門框架,以解決現有技術的背門框結構的整個后框加強結構偏弱,車身扭轉剛度及模態性能一般的技術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背門框架,包括左側D柱總成、右側D柱總成、頂蓋后橫梁總成、后圍總成和加強件;
所述左側D柱總成、頂蓋后橫梁總成、右側D柱總成及后圍總成依次首尾連接形成閉合的口字形框架;
所述加強件分別設于所述左側D柱總成以及所述右側D柱總成的上拐角內腔。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左側D柱總成以及所述右側D柱總成的上拐角處均設有卡接孔,所述加強件對應位置處設有與所述卡接孔形成卡接的卡接點。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左側D柱總成由D柱內板及D柱外板疊合連接組成,所述卡接孔設于所述D柱外板的上拐角處。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D柱外板的上拐角處設有D柱上加強板,所述卡接孔設于所述D柱上加強板上。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強件為發泡加強件。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強件泡發后通過膠粘形式填充在所述左側D柱總成的上拐角區域。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后圍板支撐板,所述后圍板支撐板設于所述后圍總成兩端的下拐角內腔。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后圍總成包括后圍內板、后圍外板、后圍側連接板和后圍側封板;
所述后圍側連接板分別設于所述后圍內板的兩端,所述后圍側封板分別設于所述后圍外板的兩端;
所述后圍內板與所述后圍外板疊合連接形成所述后圍總成的本體,所述后圍側連接板與所述后圍側封板疊合連接形成所述后圍總成兩端的下拐角。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后圍板支撐板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后圍側連接板及所述后圍側封板連接,使所述后圍板支撐板與所述后圍外板的軸向成70°-130°夾角。
本申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后圍板支撐板的上側邊、下側邊及靠近所述后圍側連接板的側邊設有焊接配合面與所述后圍側連接板配合連接;所述后圍板支撐板靠近所述后圍側封板的側邊設有結構膠配合面與所述后圍側封板配合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314561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模塊化均勻磁場的鐵譜儀磁頭裝置
- 下一篇:一種氣密性自動監測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