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打捆機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22648666.1 | 申請日: | 2020-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14029291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2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慧丹;朱繼喬;盧威;姜佳均 | 申請(專利權)人: | 陽江宏旺實業(y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B13/18 | 分類號: | B65B13/18;B65B57/18;B65B13/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知順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01 | 代理人: | 彭志堅 |
| 地址: | 529533 廣東省陽江市陽江高***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打捆 機構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捆機構,包括:擺動連接架、驅動氣缸以及打捆機頭;擺動連接架的下端安裝有轉軸,轉軸的兩端均通過軸承安裝于鋼卷全自動打包機。打捆機頭安裝于擺動連接架的上端,擺動連接架的中間段安裝有固定座,驅動氣缸的伸出軸與固定座機械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打捆機構有效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不銹鋼生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鋼卷全自動打包機上的打捆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鋼卷打包工作通常使用人力進行,需要1~2個人進行作業(yè),而且每次打包都需要進行穿帶、聚帶、粘合、切斷、出帶這些一系列繁雜的工作步驟,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從而導致生產(chǎn)效率低下,使得生產(chǎn)成本居高不下。
實用新型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效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打捆機構。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打捆機構,用以安裝于鋼卷全自動打包機,包括:擺動連接架、驅動氣缸以及打捆機頭;所述擺動連接架的下端安裝有轉軸,所述轉軸的兩端均通過軸承安裝于所述鋼卷全自動打包機;所述打捆機頭安裝于所述擺動連接架的上端,所述擺動連接架的中間段安裝有固定座,所述驅動氣缸的伸出軸與所述固定座機械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鋼卷全自動打包機包括橫移機構以及安裝框架;所述安裝框架安裝于所述橫移機構,所述打捆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框架,用以對鋼卷自動打捆。
進一步地,所述橫移機構包括兩條橫移導軌、以及橫移驅動組件,兩條所述橫移導軌平行安裝于地面;所述安裝框架包括底框架、支撐立柱組以及懸臂框架;所述底框架滑動安裝于兩條所述橫移導軌,所述橫移驅動組件安裝于所述底框架,用以驅動所述底框架沿兩條所述橫移導軌往復運動;所述支撐立柱組的底部垂直安裝于所述底框架,所述懸臂框架安裝于所述支撐立柱組的頂部,所述打捆機構安裝于所述支撐立柱組。
進一步地,所述懸臂框架與所述支撐立柱組圍合形成一個用以收容鋼卷的收容空間。
進一步地,所述打捆機頭為PSH25打捆機頭。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打捆機構使得鋼卷的打包過程無需人工參與,有效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本實用新型鋼卷全自動打包機的立體圖;
圖2:本實用新型安裝框架的立體圖;
圖3:本實用新型穿帶及穿劍機構的立體圖;
圖4:本實用新型打捆機構的立體圖;
圖5:本實用新型送帶機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鋼卷全自動打包機包括橫移機構、安裝框架、打捆機構、穿帶及穿劍機構、以及送帶機構;其中,安裝框架安裝于橫移機構,打捆機構、穿帶及穿劍機構、以及送帶機構均安裝于安裝框架。打捆機構用以對鋼卷自動打捆,穿帶及穿劍機構圍在鋼卷的外周,用以供捆帶行走;送帶機構用以儲存捆帶以及將捆帶輸送至穿帶及穿劍機構,實現(xiàn)儲帶以及供帶的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陽江宏旺實業(yè)有限公司,未經(jīng)陽江宏旺實業(y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264866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