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控硅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22145791.0 | 申請日: | 2020-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725318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宗賀;吳沛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長晶微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9/08 | 分類號: | H01L29/08;H01L29/06;H01L29/7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宏德雨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526 | 代理人: | 李捷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可控硅 結構 | ||
1.一種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N型襯底;
背面P型摻雜,設置在所述N型襯底一端;
P型穿通環,位于所述N型襯底四周,一端接觸所述背面P型摻雜,用于將背面P型摻雜與N型襯底所形成的PN結引到表面;
正面P型摻雜,設置在所述N型襯底遠離背面P型摻雜一端,覆蓋在N型襯底上,覆蓋在P型穿通環上;
隔離槽,呈環狀,一端露出所述正面P型摻雜,另一端穿過正面P型摻雜,沉入N型襯底中;
N型摻雜區,設置在所述正面P型摻雜上,外側被所述正面P型摻雜包裹,一端露出正面P型摻雜,另一端沉入正面P型摻雜中;
表面結構,包括鈍化層、第一金屬電極和第二金屬電極,設置在所述正面P型摻雜遠離N型襯底的一端,用于芯片鈍化以及封裝焊接;
第三金屬電極,覆蓋在所述背面P型摻雜上遠離表面結構一側,用于封裝可控硅陽極電極焊接導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摻雜區,所述N型摻雜區邊緣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露出所述正面P型摻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鈍化層設置在所述正面P型摻雜遠離N型襯底的一端,位于所述隔離槽兩側,所述鈍化層接觸正面P型摻雜和N型摻雜區,用于保護N型摻雜區和正面P型摻雜所形成的PN結,用于可控硅陰極K與門極G之間的鈍化隔離,中部設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N型摻雜區上,用于露出N型摻雜區,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缺口,用于露出正面P型摻雜;
所述第一金屬電極設置在所述隔離槽內側,用于封裝可控硅陰極電極焊接導電,包括第一接電極和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凸出所述第一接電極連接在第一通孔內,第一連接部接觸所述N型摻雜區,所述第二金屬電極與正面P型摻雜之間通過第二鈍化層隔離;
所述第二金屬電極設置在所述正面P型摻雜區沿所述缺口露出位置,用于可控硅封裝門極電極焊接導電,包括第二接電極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凸出所述第二接電極連接在第二通孔內,第二連接部接觸所述正面P型摻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摻雜區上設置有多個短路孔,所述短路孔一端接觸所述第一金屬電極,另一端接觸所述正面P型摻雜,短路孔內設置有P+摻雜區。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距離所述缺口越遠的短路孔的橫截面面積越大。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距離所述缺口位置越遠的短路孔之間的間距越小。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電極和第二金屬電極之間有間隙。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P型摻雜和所述N型襯底接觸處形成第一PN結,所述正面P型摻雜和N型襯底接觸處形成第二PN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N結和第二PN結之間有間隙。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摻雜區的厚度小于所述正面P型摻雜的厚度,N型摻雜區露出正面P型摻雜的一端與正面P型摻雜表面平齊,N型摻雜區與所述正面P型摻雜之間存在間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長晶微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深圳長晶微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214579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雙筒望遠鏡
- 下一篇:一種基于氣動懸浮及驅動的地面鏡頭的抗污裝置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