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21191100.4 | 申請日: | 2020-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886595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孫劍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港市和昌建材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4B5/38 | 分類號: | B24B5/3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6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鐵絲 表面 磨光 機構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包括連接板、定位板、主套筒、副套筒、筒狀鋼絲棉、第一卡箍以及第二卡箍;所述定位板與連接板可拆卸式連接,所述主套筒通過主支架與定位板連接,所述副套筒通過副支架與主支架連接,所述主套筒與副套筒同軸設置,所述筒狀鋼絲棉的形狀呈圓筒狀,所述筒狀鋼絲棉位于主套筒和副套筒內,所述第一卡箍將筒狀鋼絲棉的一端箍緊在主套筒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卡箍位于筒狀鋼絲棉的中間段外壁。本實用新型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可對經過捋直的、移動過程中的鐵絲的外表面進行動態、充分的磨光,代替現有的人工手持打磨裝置進行操作的方式,提升磨光的充分性,同時可加快打磨速度。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絲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
背景技術
鐵絲在存儲過程中,其表面因受潮會發生銹蝕,形成局部的銹斑,不僅影響鐵絲的外觀,還會對后續的加工、裝配等工作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對其表面進行磨光。
現有的磨光操作為人工手持打磨裝置對鐵絲進行打磨。但是,鐵絲的橫截面為圓形,因此不易實現對整周外圓周面的打磨,從而會發生打磨不充分的不良現象,并且人工打磨的速度較慢,制約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可對經過捋直的、移動過程中的鐵絲的外表面進行動態、充分的磨光,代替現有的人工手持打磨裝置進行操作的方式,提升磨光的充分性,同時可加快打磨速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包括連接板、定位板、主套筒、副套筒、筒狀鋼絲棉、第一卡箍以及第二卡箍;所述定位板與連接板可拆卸式連接,所述主套筒通過主支架與定位板連接,所述副套筒通過副支架與主支架連接,所述主套筒與副套筒同軸設置,所述筒狀鋼絲棉的形狀呈圓筒狀,所述筒狀鋼絲棉位于主套筒和副套筒內,所述第一卡箍將筒狀鋼絲棉的一端箍緊在主套筒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卡箍位于筒狀鋼絲棉的中間段外壁。
進一步的,所述主套筒與副套筒之間留有間隙,并且間隙的寬度大于第二卡箍的寬度;所述主套筒的直徑與副套筒的直徑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筒狀鋼絲棉的長度大于主套筒與副套筒的長度之和;所述筒狀鋼絲棉的材質為鋼絲。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箍具體位于主套筒遠離副套筒的一端,所述與第一卡箍相對應的筒狀鋼絲棉的一端外翻套設在主套筒的外壁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卡箍位于主套筒與副套筒之間的間隙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通過主套筒、副套筒、筒狀鋼絲棉、第一卡箍以及第二卡箍的配合使用,可對經過捋直的、移動過程中的鐵絲的外表面進行動態、充分的磨光,代替現有的人工手持打磨裝置進行操作的方式,從而降低人力勞動強度,提升磨光的充分性,避免局部銹斑沒有被打磨到的不良現象,同時可加快打磨速度,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鐵絲表面磨光機構的整體結構剖視圖。
圖中:1、連接板;2、定位板;3、主支架;4、副支架;5、主套筒;6、副套筒;7、筒狀鋼絲棉;8、第一卡箍;9、第二卡箍。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港市和昌建材制造有限公司,未經張家港市和昌建材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119110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