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廢液焚燒爐尾氣CO、NOx一體化脫除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998747.1 | 申請日: | 2020-06-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594914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游在鑫;王建明;安志蘭;董曉漢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清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75 | 分類號: | B01D53/75;B01D53/86;B01D53/62;B01D53/56;B01D53/90 |
| 代理公司: | 山東知圣律師事務所 37262 | 代理人: | 張公穩 |
| 地址: | 250000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解放東路6-***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液 焚燒 尾氣 co nox 一體化 脫除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一種廢液焚燒爐尾氣CO、NOx一體化脫除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廢液儲存罐、焚燒爐、余熱鍋爐、急冷塔、布袋除塵器、加熱器、SCR反應器和省煤器,所述省煤器通過引風機與煙囪連通;所述急冷塔配置有急冷水罐,所述急冷塔與布袋除塵器之間設置有混合器,所述混合器連接有石灰石加料器和活性炭加料器,所述SCR反應器的煙氣進氣端連接有氨水罐,所述SCR反應器內設置有多層催化劑,頂層為CO催化劑,CO催化劑下方設置有至少兩層脫硝催化劑。該裝置處理后焚燒爐排放的NOx和CO均能達到排放指標,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焚燒爐尾氣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廢液焚燒爐尾氣CO、NOx一體化脫除裝置。
背景技術
近些年,隨著精細化工迅速發展,環境污染愈益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尤其是高濃度有機廢液。目前,各國把高科技應用在焚燒技術的研究上,使焚燒技術迅速發展,為化學工業高濃度有機廢水焚燒處理提供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焚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有害氣體,如:SO2、NOx、CO等,目前針對于SO2的脫除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針對于NOx及CO的處理技術還不成熟,尤其是CO的脫除,鮮有報道。尤其是受一些焚燒原料的影響,NOx、CO濃度較高,處理難度較大。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廢液焚燒爐尾氣CO、NOx一體化脫除裝置, 焚燒爐尾氣經過本裝置的處理,NOx和CO均能達到排放指標,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
一種廢液焚燒爐尾氣CO、NOx一體化脫除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廢液儲存罐、焚燒爐、余熱鍋爐、急冷塔、布袋除塵器、加熱器、SCR反應器和省煤器,所述省煤器通過引風機與煙囪連通;所述急冷塔配置有急冷水罐,所述急冷塔與布袋除塵器之間設置有混合器,所述混合器連接有石灰石加料器和活性炭加料器,所述SCR反應器的煙氣入口端連接有氨水罐,所述SCR反應器內設置有多層催化劑,頂層為CO催化劑,CO催化劑下方設置有至少兩層脫硝催化劑。
優選的,所述廢液儲存罐與焚燒爐之間設置有用于提供動力的廢液輸送泵,所述急冷塔與急冷水罐之間設置有用于提供動力的急冷泵。
優選的,所述焚燒爐連接有助燃風機,焚燒爐還設置有天然氣進氣口。
優選的,所述余熱鍋爐設置有低壓蒸汽出口和軟化水入口。
優選的,所述石灰加料器和活性炭加料器均通過羅茨風機與混合器連接。
優選的,所述布袋除塵器與混合器連通,所述布袋除塵器設置有壓縮空氣進氣口。
優選的,所述省煤器的出水口與余熱鍋爐連通,所述省煤器還設置有軟化水進水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布袋除塵器與SCR反應器之間增加加熱器,使得SCR反應器的進氣口形成高溫煙氣(350℃左右),氨水的噴射點位于高溫煙道內,利用煙道溫度將氨水氣化,省去了氨水蒸發、稀釋風機等設備,簡化了流程。
2、CO催化劑和脫硝催化劑裝于一個反應器內;煙氣先經過CO催化劑層,將燃料燃燒不充分生成的CO轉化為無害化的CO2,利用氧化放熱提升煙氣溫度,不僅為后續脫硝反應創造有利條件,提高催化劑脫硝效率并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消耗 煙氣中的氧含量,有效降低污染物折算濃度,提高污染物排放達標率。
3、焚燒爐尾氣經過本裝置的處理,NOx和CO均能達到排放指標,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清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清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99874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