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856860.6 | 申請日: | 2020-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327862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12 |
| 發明(設計)人: | 黃少軒;朱建軍;徐德全;王梓程;劉師承;李娜;周屈蘭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53/18 | 分類號: | B01D53/18;F24S70/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鵬威 |
| 地址: | 710049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太陽能 驅動 二氧化碳 捕集塔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包括:雙曲線型捕集塔;所述雙曲線型捕集塔的外壁設置有太陽能吸收涂層,用于吸收太陽能加熱塔內的氣體;所述雙曲線型捕集塔的頂部設置有抽氣裝置,底部設置有富液出口;所述抽氣裝置和所述富液出口之間,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貧液池和捕集填料;所述貧液池設置有若干個出口,出口處設置有加壓噴頭;所述貧液池的入口設置有貧液輸送管道,用于與外部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加強二氧化碳捕集液和大氣之間的傳質速率,加強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能夠對大氣中低濃度的二氧化碳進行高效吸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
背景技術
隨著近些年來全球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斷提升,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達到了368億噸,降低碳排放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現有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主要用于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處理;但實際上,更需要處理的是大氣中低濃度的二氧化碳。
當今二氧化碳捕集方法主要有三種:1、吸收法;2、吸附法;3、膜分離法;其中,吸收法是利用二氧化碳酸性氣體的性質與弱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再分解成為二氧化碳氣體,但是這種方法很難應用于低濃度的CO2吸收,需要更強的驅動力驅動捕集液對于CO2的吸收;吸附法是利用一些固態吸附劑對CO2進行吸附,但這種方法的吸附量較少,而且選擇性差,主要通過溫差或壓差來進行CO2的吸收;膜分離法是利用聚合高分子材料,如聚酰亞胺,醋酸纖維等物質制成薄膜,利用薄膜對不同氣體的不同滲透率來分離,通過薄膜兩側的壓差來驅動氣體的分離,但這種方法的分離效果很差,而且對于大氣中低濃度的CO2(350-450ppm(ml/m3))很難進行高效的吸收。
綜上,目前現有裝置及方法都無法做到對大氣中低濃度的二氧化碳進行高效的吸收,亟需一種新的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以解決上述存在的大氣中低濃度的二氧化碳難以高效吸收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加強二氧化碳捕集液和大氣之間的傳質速率,加強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能夠對大氣中低濃度的二氧化碳進行高效吸收。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太陽能驅動的二氧化碳捕集塔,包括:雙曲線型捕集塔;
所述雙曲線型捕集塔的外壁設置有太陽能吸收涂層,用于吸收太陽能加熱塔內的氣體;
所述雙曲線型捕集塔的頂部設置有抽氣裝置,底部設置有富液出口;
所述抽氣裝置和所述富液出口之間,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貧液池和捕集填料;
所述貧液池設置有若干個出口,出口處設置有加壓噴頭;所述貧液池的入口設置有貧液輸送管道,用于與外部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貧液輸送管道設置有節流閥。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富液池,所述富液池設置于所述富液出口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捕集填料為多層捕集填料;各層捕集填料之間采用桁架結構支撐。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抽氣裝置為抽風機或泵。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加壓噴頭均勻排布。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捕集填料中添加有二氧化碳捕集催化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85686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電子元器件檢測裝置
- 下一篇:一種LED貼片排測工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