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791311.5 | 申請日: | 2020-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586184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3 |
| 發明(設計)人: | 石俊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龍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1/06 | 分類號: | G01N11/06 |
| 代理公司: | 江蘇舜點律師事務所 32319 | 代理人: | 韓賽 |
| 地址: | 210038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毛細管粘度計 | ||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可進行壓力條件下粘度測定的操作簡單、測量精確、易于自動清洗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新型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包括密封層和恒溫夾套,恒溫夾套和為恒溫夾套提供恒溫水浴的精密恒溫器設置在密封層內;在所述的恒溫夾套內裝有測量管、緩沖球、向下的抽液管、計時球、毛細管、液柱球、放空管和進樣管,溢流緩沖球內含溢流管,液柱球包含球形罩,在計時球的上測量位和下測量位分別熔接上安裝管和下安裝管。所述測量管和放空管分別連接三向閥,并通過三向閥連通大氣環境或密封層。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特別是一種適用于壓力條件下內燃機機油粘度指數測定的夾套式Z型烏氏粘度計。
背景技術
烏氏粘度計主要用于測量液體的運動粘度,是一種重力型的毛細管粘 度計,它依據一定體積的液體在重力驅動下從毛細管中的流出時間來測量液體的運動粘度,與其它U形重力型粘度計相比,測試精度比其它重力型粘度計高而獲得廣泛的應用。但傳統的烏氏粘度計三個管口全部向上,需從上部加樣,上部排液。廢液難以排凈不易清洗干凈,消耗大量的清洗溶劑。每次提升液體需提升到上儲液球的一半 ,不易控制一致的提升液位。實現自動加樣和自動清洗很困難,而且不能測試易產生氣泡的樣品。
此外,傳統的粘度計多著眼于某一恒定溫度下的的油品粘度測試,剪切穩定性(SSI)測試也多是在常壓下進行的;但隨著內燃機機油使用條件壓力環境復雜,尤其是機油向高檔化和多級化發展,以及粘度指數改進劑的發展,有必要提供一種測試機油粘度隨壓力變化的測定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可進行壓力條件下粘度測定的操作簡單、測量精確、易于自動清洗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包括密封層和恒溫夾套,恒溫夾套和為恒溫夾套提供恒溫水浴的精密恒溫器設置在密封層內;在所述的恒溫夾套內裝有測量管、緩沖球、向下的抽液管、計時球、毛細管、液柱球、放空管和進樣管,溢流緩沖球內含溢流管,液柱球包含球形罩,在計時球的上測量位和下測量位分別熔接上安裝管和下安裝管。所述測量管和放空管分別連接三向閥,并通過三向閥連通大氣環境或密封層。
進一步,所述進樣管和抽液管設有電磁閥。
優選地,所述上安裝管和下安裝管內設光欄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方便地實現壓力條件下的油品粘度測試,且由于壓力作用,更有利于裝置清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密封層;11、密封層加壓口;2、恒溫夾套;21、進液口;22、出液口;3、進樣管;31、懸掛球;32、球形帽;33、毛細管;34、測量球;35、溢流管;36、進樣電磁閥;4、抽液管;41、緩沖球;42、抽液電磁閥;5、測量管;51、測量管三向閥;6、放空管;61、放空管三向閥;7、上安裝管;8、下安裝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新型的烏氏毛細管粘度計,包括密封層1和恒溫夾套2,恒溫夾套和為恒溫夾套提供恒溫水浴的精密恒溫器設置在密封層內;在所述的恒溫夾套內裝有測量管5、緩沖球41、向下的抽液管4、計時球34、毛細管33、懸掛球31、放空管6和進樣管3,緩沖球41內含溢流管35,懸掛球31包含球形罩32,在計時球的上測量位和下測量位分別接有作為光欄傳感器的上安裝管7和下安裝管8。所述測量管5和放空管6分別連接測量管三向閥51和放空管三向閥61,并通過三向閥連通大氣環境或密封層。所述進樣管3和抽液管4設有進樣管電磁閥36和抽液管電磁閥4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龍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龍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79131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