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及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341985.5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872523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邵景干;尚廷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交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河南牛帕力學工程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01C23/01 | 分類號: | E01C23/01 |
| 代理公司: | 鄭州華隆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44 | 代理人: | 徐小磊 |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道路 彎沉值 動態 測量 裝置 彎沉梁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及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彎沉梁包括支座,支座上鉸接有長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梁身,梁身上于所述支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三個等間距間隔布置的位移測量部件,其中位置靠前的位移測量部件為首端位移測量部件,位置靠后的位移測量部件為尾端位移測量部件,首端位移測量部件、尾端位移測量部件之間的位移測量部件為中間位移測量部件,支座距離首端位移測量部件之間的間距大于車輪對待測道路的彎沉影響半徑。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以在加載車行駛過程中完成道路彎沉值測量的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及使用該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的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彎沉值測量領域中的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及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
背景技術
彎沉值是指荷載對路基/路面作用前后,路基/路面發生變形的大小,用1/100毫米作計算單位。
回彈彎沉是指在規定的標準軸載B22—100作用下,路基、路面表面輪隙位置產生的垂直回彈變形值。貝克曼梁是常見的一種回彈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貝可曼梁由鋁合金制成,其包括梁身和用于支撐梁身的支座,支座前側的梁身稱為前臂,支座后側的梁身稱為后臂,通常前臂與后臂的長度比為2:1,前臂的端部設置有測頭,前臂的長度一般為2.4米或3.6米,長度為3.6米的貝克曼梁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路面結構回彈彎沉的測試,長度為2.4米的貝克曼梁適用于柔性基層瀝青路面回彈彎沉的測試。
對道路測試時,加載車停于測試路段的測試位置上,加載車為單后軸、單側雙輪組的載重車,將支座置于地面上,將貝克曼梁的測頭插入加載車的后輪輪隙處,梁臂不接觸輪胎,貝克曼梁的測頭置于輪隙中心前方的30~50mm處測點上,車輛后輪對路面施壓,使得路面產生一個彎沉盆,而前臂的長度存在使得支座處于彎沉盆之外,即支座所對應的路面沒有產生彎沉變形,將百分表安裝在后臂尾端的測定桿頂面,指揮加載車前進,百分表示值隨路面變形持續增加,當示值最大時,迅速讀取讀數L1,加載車繼續前進,示值開始反向變化,待加載車行駛至遠離彎沉影響范圍之外時,百分表示值穩定后,讀取百分表讀數L2,則回彈彎沉值Lt=(L1-L2)*2。現有的這種貝可曼梁檢測回彈彎沉值的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每個路段測試之初,都需要加載車停于測試路段上,L1值測量后,加載車朝前移動一段距離后,還是要停于測試路段上,也就是說整個測量過程是一個靜態的測量過程,這就導致現有的彎沉值測量方法只能在無其它車輛行駛中的路況中使用,比如說要對道路彎沉值進行測量時,需要提前進行封路,非常的影響交通,無法應用到已經開放的有其它車輛使用的路況中。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在加載車行駛過程中完成道路彎沉值測量的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該彎沉值動態測量彎沉梁的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中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道路彎沉值動態測量裝置,包括加載車和彎沉梁,彎沉梁包括支座,支座上鉸接有長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端用于伸入加載車的后輪輪隙中的梁身,加載車上設置有梁身提升機構,梁身提升機構通過拉繩與所述彎沉梁相連,梁身上于所述支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三個等間距間隔布置的位移測量部件,相鄰兩個位移測量部件的水平方向間距為L,其中位置靠前的位移測量部件為首端位移測量部件,位置靠后的位移測量部件為尾端位移測量部件,首端位移測量部件、尾端位移測量部件之間的位移測量部件為中間位移測量部件,支座距離首端位移測量部件之間的間距大于車輪對待測道路的彎沉影響半徑。
尾端位移測量部件距離首端位移測量部件之間的間距和L之和大于車輪對待測道路的彎沉影響半徑。。
梁身上還設置有用于檢測所述梁身傾斜角度的角度測量裝置。
所述角度測量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梁身前端的用于頂抵于路面上的測頭,角度測量裝置還包括設于梁身尾端的用于檢測梁身尾端高度變化的梁身位移測量部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交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河南牛帕力學工程研究院,未經河南交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河南牛帕力學工程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34198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