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體側部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221575.7 | 申請日: | 2020-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943513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7 |
| 發明(設計)人: | 高橋直樹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斯巴魯 |
| 主分類號: | B62D25/04 | 分類號: | B62D25/04;B62D21/15;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張建濤;陳硯文 |
| 地址: | 日本愛知***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體 結構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體側部結構,該車體側部結構包括在車體側部沿車高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在車體側部沿車長方向延伸并與中立柱的下端部連接的邊梁、以及在車體側部沿車長方向延伸并設置于邊梁的下部的沖擊吸收部件,沖擊吸收部件在車長方向上被分割,并被配置為,其分割部位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與中立柱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相重疊。基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既能降低制造車輛時沖擊吸收部件的操作難度,又能防止車輛相對于側面撞擊的沖擊吸收性能降低。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體側部結構,特別是涉及車輛側部具有沖擊吸收部件的車體側部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例如在構成車室地板面的地板面板的下側配置有電池的車輛等中,在車體側部沿車長方向延伸的邊梁(又稱門檻)的下部,設置有用于吸收物體從車寬方向的外側撞擊到車體時產生的沖擊力的沖擊吸收部件。
這樣的沖擊吸收部件因在車長方向上的長度與底罩長度差不多,具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存在制造車輛時操作難度較大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也考慮過通過將沖擊吸收部件分割為多個,而使每一個沖擊吸收部件輕量化,來減輕制造車輛時的操作難度。然而,將沖擊吸收部件分割后,分割部位的能量吸收性能會降低,從而又會出現車輛相對于側面撞擊的沖擊吸收性能降低的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能降低制造車輛時沖擊吸收部件的操作難度,又能防止車輛相對于側面撞擊的沖擊吸收性能降低的車體側部結構。
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體側部結構。該車體側部結構包括在車體側部沿車高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在車體側部沿車長方向延伸并與所述中立柱的下端部連接的邊梁、以及在車體側部沿車長方向延伸并設置于所述邊梁的下部的沖擊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擊吸收部件在車長方向上被分割,并被配置為,其分割部位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中立柱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相重疊。
基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車體側部結構,由于沖擊吸收部件在車長方向上被分割,所以分割后的每一個沖擊吸收部件能夠實現輕量化,從而能降低在制造車輛時沖擊吸收部件的操作難度。另一方面,由于沖擊吸收部件被配置為,其分割部位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中立柱在車長方向上的位置相重疊,所以,當車輛發生側面撞擊時,作用于分割部位的沖擊能量可由中立柱吸收,從而能夠彌補因沖擊吸收部件被分割而造成的能量吸收性能的降低。
因而,基于本實用新型的車體側部結構,既能降低制造車輛時沖擊吸收部件的操作難度,又能防止車輛相對于側面撞擊的沖擊吸收性能降低。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車體側部結構的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沿圖1中的II-II線截面的箭頭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車體底面的一部分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本實施方式中的記載。另外,各圖中的尺寸關系(長度及寬度等)不反映實際的尺寸關系。各圖中,箭頭FR的方向表示車長方向的前側,箭頭LF的方向表示車寬方向的左側,箭頭UP的方向表示上側。此外,沖擊吸收部件50左右對稱地設置,因而,以下只代表性地對車寬方向的左側的沖擊吸收部件50進行說明。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車體側部結構的車體1的側視圖,圖2是沿圖1中的II-II線截面的箭頭方向的剖視圖,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車體1的底面的一部分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斯巴魯,未經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斯巴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22157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自制簡易實惠的自熱型中藥硬膏貼敷固定帶
- 下一篇:一種鋼板切割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