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171005.1 | 申請日: | 2020-0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887253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茹朝貴 | 申請(專利權)人: | 茹朝貴 |
| 主分類號: | B02C18/14 | 分類號: | B02C18/14;B02C18/16;B09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七夏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32 | 代理人: | 王曉豐 |
| 地址: | 363005 福建省漳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生物 自動 分類 處理 垃圾 設備 | ||
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包括粉碎室、微生物處理室和雙向傳動機構,粉碎室的內部兩側固定連接有電機,電機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粉碎桿,粉碎室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微生物處理室,微生物處理室的頂部一側固定連接有菌群入口,微生物處理室的底部一側嵌入連接有多孔限位板,微生物處理室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雙向傳動機構,雙向傳動機構方便了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分類,微生物分解機構提高了裝置主體的環保性,可對垃圾進行降解得到有用物質,鋼化可視窗提高了裝置主體的安全性,防滑支撐座提高了裝置主體的穩定性,震動電機提高了裝置主體的實用性,適用于垃圾處理的使用,在未來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技術領域
本實用涉及垃圾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各類生活垃圾隨之增加,為了實現對生活垃圾的綜合處理,必須要進行垃圾的預處理,垃圾處理前的分選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環保性不佳,會導致環境污染,以及部分垃圾經過處理后可進行廢物利用,現有的裝置做不到廢物利用,導致不少的資源浪費,現有的微生物垃圾處理裝置無法做到將可利用的物質和無用的物質進行分類,需要人工進行分類,增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所以,如何設計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成為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會導致環境污染,增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包括粉碎室、微生物處理室和雙向傳動機構,所述粉碎室的內部兩側固定連接有電機,所述電機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粉碎桿,所述粉碎桿的底部一側嵌入連接有限位板,所述粉碎室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微生物處理室,所述微生物處理室的頂部一側固定連接有菌群入口,所述微生物處理室的底部一側嵌入連接有多孔限位板,所述微生物處理室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雙向傳動機構,所述雙向傳動機構的兩端固定連接有雙向電機,所述雙向電機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傳動桿,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雙向電機,所述傳動桿的表面嵌套連接有傳送帶,所述傳送帶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控制按鈕,所述粉碎室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進料口,所述粉碎室的底部另一側固定連接有電源線。
優選的,所述粉碎室的正面固定連接有鋼化可視窗。
優選的,所述微生物處理室的底端固定連接有防滑支撐座。
優選的,所述微生物處理室的內壁固定連接有震動電機。
優選的,所述粉碎室內部兩側的電機,電機一端的粉碎桿,粉碎桿底部一側的限位板,粉碎室底部的微生物處理室,微生物處理室頂部一側的菌群入口,微生物處理室底部一側的多孔限位板共同組成微生物分解機構。
優選的,所述雙向傳動機構是由兩端的雙向電機,雙向電機一端的傳動桿,傳動桿另一端的第二雙向電機,傳動桿表面的傳送帶,傳送帶底部的控制按鈕共同組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該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通過設置微生物分解機構,工作人員可先將垃圾放入粉碎室中,電機可帶動粉碎桿旋轉對垃圾進行切割,之后再將限位板抽出,使切割后的垃圾落入微生物處理室中,垃圾進入微生物處理室中后,工作人員可通過菌群入口放入微生物菌群,微生物可對垃圾進行降解;
2.該種微生物自動分類處理垃圾的設備,通過設置雙向傳動機構,雙向傳動機構設有雙向電機和第二雙向電機,雙向電機可兩個方向帶動傳送帶移動,工作人員可通過控制按鈕控制雙向電機反向移動,帶動不同的垃圾向兩方向移動,雙向傳動機構方便了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分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茹朝貴,未經茹朝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17100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