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微擬球藻封閉連續式生物反應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025535.5 | 申請日: | 2020-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771316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7 |
| 發明(設計)人: | 孫發強;王志臻;王珊珊;劉珊珊;高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旭能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M1/36 | 分類號: | C12M1/36;C12M1/12;C12M1/04;C12M1/00;C12R1/89 |
| 代理公司: | 武漢科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姜學德 |
| 地址: | 266500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擬球藻 封閉 連續 生物反應器 | ||
一種微擬球藻封閉連續式生物反應器,包括T型支架、封閉式薄膜吊袋、連通管、氣泵、營養鹽儲存容器以及板式存儲容器;其中,封閉式薄膜吊袋吊裝在T型支架上,連通管安裝在T型支架上,封閉式薄膜吊袋由連通管通過管道分別連接營養鹽儲存容器和板式存儲容器;封閉式薄膜吊袋下部設置有接種口和通氣口,通氣口通過管道連接氣泵;T型支架上還安裝有照射封閉式薄膜吊袋的照明燈。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微擬球藻生產過程中的細菌、真菌、原生動物污染問題,并且通過流加式連續培養能夠實現微擬球藻連續傳代生產,長時間保持微擬球藻的細胞活性,大大延長了工業化生產中微擬球藻的培養周期,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實現微擬球藻工業化連續生產。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微藻工業化培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擬球藻封閉連續式生物反應器。
背景技術
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sp)屬褐藻門、大眼藻綱、微擬球藻屬,是一類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單細胞微藻,其細胞小(通常2-4μm),形態簡單,呈球形。微擬球藻細胞內油脂很高,據文獻報到可以達到細胞干重的30-60%,其中油脂中含有高含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此種脂肪酸屬于Ω-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此種脂肪酸對于水產動物和人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魚類、蝦類和貝類的育苗中,EPA是對水產動物幼苗正常生長發育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對于人類來說是自身不能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素,因此被人們稱為人體必需脂肪酸。EPA具有幫助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進體內飽和脂肪酸代謝,從而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進血液循環,提高組織供氧而消除疲勞。也可防止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預防腦血栓、腦溢血、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
目前微擬球藻的工業化培養方式多采用開放式池進行培養。開放池培養微擬球藻是目前最為常用而又簡單的培養模式,也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微藻工業化培養技術。開放大池培養的優點是構建簡單、成本低廉及操作簡便;但開放池培養過還存在以下問題:
(1)培養環境為開放式,極易發生細菌,原生動物污染問題,極易導致微藻培養失??;
(2)培養條件參數溫度,光照、pH等發生變化后不易調整;
(3)培養生物量低,藻種易老化,收獲藻類產品(藻油)品質不穩定;
(4)接種過程繁瑣,培養周期短,一個培養周期為7-10天;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現有開放池培養方式的諸多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微擬球藻封閉連續式生物反應器,采用封閉式連續培養,使培養過程穩定可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微擬球藻封閉連續式生物反應器,包括T型支架、封閉式薄膜吊袋、連通管、氣泵、營養鹽儲存容器以及板式存儲容器;其中,
所述封閉式薄膜吊袋吊裝在T型支架上,所述連通管安裝在T型支架上,所述封閉式薄膜吊袋由連通管通過管道分別連接所述營養鹽儲存容器和板式存儲容器;
所述封閉式薄膜吊袋下部設置有接種口和通氣口,所述通氣口通過管道連接所述氣泵;
所述T型支架上還安裝有照射封閉式薄膜吊袋的照明燈。
進一步地,所述連通管由兩根中空且多開口的管體組成,所述兩根管體的兩端分別由實心管體連接組成不流通環形結構;
所述開口分別為上部接口和下部接口,其中若干上部接口相連通并通過管道與封閉式薄膜吊袋連接,剩余上部接口亦相連通并通過管道與營養鹽儲存容器相連;若干下部接口相連通并通過管道與封閉式薄膜吊袋連接,剩余下部接口亦相連通并通過管道與板式存儲容器相連。
優選地,所述封閉式薄膜吊袋為透明聚乙烯材料,額定體積50L,其上端為圓柱形,下端為封閉的倒錐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旭能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青島旭能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02553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