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顯示模組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634596.2 | 申請日: | 2020-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3807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0 |
| 發明(設計)人: | 董曉菲;符鞠建;夏興達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長江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5/16 | 分類號: | H01L25/16;H01L25/00;H01L33/48;H01L33/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允天律師事務所 11697 | 代理人: | 路偉廷 |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顯示 模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顯示模組及其制作方法,本申請技術方案中,在陣列基板上設置有吸光層,吸光層暴露部分第一電極,且吸光層的厚度大于第一電極及第一電極表面的導電膠的厚度之和,吸光層背離陣列基板的一側具有安裝凹槽,發光元件安裝在安裝凹槽內,通過導電膠與第一電極連接。吸光層環繞發光元件的側壁,能夠避免發光元件側壁出射光線的串擾問題。而且吸光層還包括導流槽,導流槽能夠收集安裝發光元件時,溢出的導電膠,能夠避免逸出的導電膠對其他區域的污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顯示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顯示模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具有顯示功能的電子設備被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當中,成為當今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電子設備實現顯示功能的主要部件是顯示模組。
Micro-LED(微型發光二極管)是新一代的顯示元件,相對于傳統多個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不僅具有更高的發光亮度和發光效率,還具有更低的功耗。Micro-LED是將LED進行薄膜化、微型化和陣列化,其尺寸小于100μm。
現有的Micro-LED制作的顯示模組中,一般是通過金屬共晶焊接的方式,將單獨制備好的Micro-LED轉移并焊接固定在陣列基板的電極上,制作工藝復雜,生產效率低。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顯示模組及其制作方法,方案如下:
一種顯示模組,所述顯示模組包括:
陣列基板,所述陣列基板的表面具有多個第一電極;
導電膠,所述導電膠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電極背離所述陣列基板一側的表面;
設置在所述陣列基板上的吸光層,所述吸光層暴露部分所述第一電極,且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電極及所述第一電極表面的所述導電膠的厚度之和;所述吸光層背離所述陣列基板的一側包括安裝凹槽,所述第一電極在所述陣列基板表面的垂直投影與所述安裝凹槽在所述陣列基板表面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疊;
發光元件,至少部分所述發光元件位于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發光元件通過所述導電膠與所述第一電極連接;
其中,所述吸光層還包括導流槽,所述導流槽與所述安裝凹槽連通。
可見,本申請技術方案提供的顯示模組中,在陣列基板上設置有吸光層,所述吸光層的厚度大于第一電極及第一電極表面的導電膠的厚度之和,所述吸光層背離所述陣列基板的一側具有安裝凹槽,發光元件安裝在所述安裝凹槽內,通過所述導電膠與所述第一電極連接。所述吸光層環繞所述發光元件的側壁,能夠避免發光元件側壁出射光線的串擾問題。而且所述吸光層還包括導流槽,所述導流槽能夠收集安裝所述發光元件時,溢出的導電膠,能夠避免逸出的導電膠對其他區域的污染問題。
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模組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制作陣列基板;
在所述陣列基板表面上形成多個第一電極;
形成導電膠,所述導電膠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電極背離所述陣列基板一側的表面;
形成吸光層,所述吸光層背離所述陣列基板的一側包括預設凹槽,所述吸光層暴露部分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吸光層還包括與所述預設凹槽連通的導流槽;所述吸光層暴露所述第一電極,且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電極及其表面的所述導電膠的厚度之和;
在所述預設凹槽內安裝發光元件,所述發光元件通過所述導電膠與所述第一電極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長江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經湖北長江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3459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