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624427.0 | 申請日: | 2020-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8631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潘曉光;李宇;劉劍超;王小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62 | 分類號: | G06K9/62;G06N3/04;G06N3/08 |
| 代理公司: | 太原榮信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 | 代理人: | 楊凱;連慧敏 |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深度 學習 非自然 地震 分類 方法 | ||
1.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
S1、數據讀取:原始地震為SEED格式數據,此格式數據無法進行直接使用,故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格式轉換,再對轉換后的數據進行處理;
S2、數據分段:地震儀記錄的數據為連續波形數據,此數據長度過長,且包含許多的地震信息,因此需對不同的地震進行截取;
S3、數據標注:對不同類型的非自然地震進行標注,供之后網絡訓練使用;
S4、數據降噪:非自然地震往往包含大量的隨機噪聲,過多的噪聲會極大的影響數據質量,導致模型識別效果差,因此需對數據進行降噪處理,提高數據信噪比;
S5、數據增強:擴充數據量以避免模型欠擬合導致的分類效果不佳;
S6、歸一化:對于非自然地震的分類只需要對其波形,頻率特征進行學習,振幅特征的存在會影響分類效果,同時量級差距較大的數據會影響模型效率,因此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S7、識別模型:模型采用CNN與RNN結合的方式進行,前2層CNN網絡用于提取數據特征,縮短時間步,擴充數據維度,RNN層用于對數據時域特征進行分析提取,之后的CNN用于特征的進一步提取與特征降維,全連接層用于對提取到的特征進行分類;
S8、模型訓練:將預處理完成得到的數據輸入網絡,對網絡進行迭代訓練,待到模型效果不再提升,保存模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數據讀取的方法為:將地震儀記錄的非自然地震SEED格式數據使用SAC讀取并轉換為miniSEED格式并保存,然后使用obspy讀取miniSEED格式數據,將其轉換保存為npy形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數據分段的方法為:將包含震相特征的數據以長度為30s的時窗進行截取,數據采樣率為100Hz,即每段數據包含3000個時間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數據標注的方法為:對分段完成的數據段通過標簽進行標注,標注類別包括0-爆破、1-塌方、2-水庫地震、3-礦震,所述標簽采用One-hot形式。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數據降噪的方法為:非自然地震信號數據中包含有大量的隨機噪聲,使用[0,10HZ]的帶通濾波器對數據進行去噪,然后對數據進行去線性處理。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數據增強的方法為:對非自然地震信號數據進行擴充的方式包括加噪與分段,加噪方式:為數據的每個時間步累加該條數據最大振幅的5%與10%。即s′i=si+αmax(S),所述si為第i個時間步的振幅大小,所述α為加噪幅度,取5%與10%,所述S為該條數據所有時間步的振幅大小;
對數據完成加噪后,對數據進行再次分段,將長度為30s的數據分為長度為10s的小段數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歸一化的方法為:對數據進行min-max歸一化防止模型學習錯誤特征從而過擬合,并加速模型訓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非自然地震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7中還包括:對分類結果使用sigmoid函數進行計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24427.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