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623961.X | 申請日: | 2020-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967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4 |
| 發明(設計)人: | 伍曉林;侯兆偉;張繼元;李蔚;竇緒謀;樂建君;郭盟華;王穎;王艷玲;陳星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43/22 | 分類號: | E21B43/22;C09K8/582;C09K8/508 |
| 代理公司: | 大慶知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荊曉紅 |
| 地址: | 163453 黑龍江省***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用 微生物 提高 滲透 油藏 收率 方法 | ||
1.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試驗區篩選;按照試驗區篩選的條件,篩選出符合微生物生長的試驗區;
(2)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篩選及性能評價;按照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的篩選條件,篩選出適合于試驗區的油藏條件、產生降含水、增油、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的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
(3)注入參數優化;對微生物菌液注入量、注入濃度、注入周期、注入間隔、注入方式等注入參數進行優化;
(4)向步驟(1)篩選的試驗區中的注入井注入步驟(2)中篩選的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和營養液段塞;
(5)對步驟(1)篩選的試驗區中的中層間矛盾突出的水井進行聚合物調剖;
(6)對步驟(1)篩選的試驗區中的注采關系不完善的非中心井進行微生物吞吐;
(7)向步驟(4)的注入井注入第二個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營養液混合物段塞;
(8)向步驟(7)的注入井注入第三個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營養液混合物段塞;
(9)現場試驗效果評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試驗區進行篩選,選擇試驗區地層溫度要低于75度,地層礦化度低于10,000mg/L,地層壓力低于21.0MPa,滲透率大于10mD;選擇的試驗區塊要相對封閉,油井厚度大,油層連通性好,注水井注入狀態好,且多數井分層注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選擇來源于被石油污染的土樣、油田注入污水、油井采出液,通過經過油平板法篩選出來,能夠適應試驗區的油藏溫度、孔喉條件、油水條件。
4.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入參數優化采用數值模擬軟件CMG-Stars進行優化;微生物注入量是指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和營養液混合物注入量;注入濃度是指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注入濃度;注入周期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和營養液混合物段塞注入周期;注入間隔是指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和營養液混合物段塞注入間隔;注入方式是指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和營養液混合物段塞注入方式。
5.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生物注入量為0.03PV;注入濃度不超過2%,注入周期3個;注入間隔為6-8個月;注入方式為分層注入。
6.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營養液,其組成和組份分別為:玉米漿干粉 5%,K2HPO4:4%,NaH2PO48%,(NH4)2SO4:8%,FeCl2:0.04%,CaCl2:0.04%。
7.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營養液混合物斷塞中按照1:1的比例混合,其中微生物菌液濃度要求大于5×108個/ml。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分子量為1400萬,濃度2000mg/L。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吞吐用菌液為復合微生物驅油菌液中能夠使石油液體培養基中作用后石油粘度降低40%以上,油水界面張力降低50%以上的菌種混合物。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應用微生物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現場試驗效果評價包括對篩選的試驗區中油井采出液中菌濃、原油物性、產油量進行評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23961.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