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612423.0 | 申請日: | 2020-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4406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4 |
| 發明(設計)人: | 朱柯彬;于志麗;劉曉花;李燦;劉業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04 | 分類號: | B60K1/04;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嘉興啟帆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丁鵬;廖銀洪 |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集成 電池 殼體 一體化 車身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包括底盤框架、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底盤框架包括車頭部、車尾部和用于存放電池的車座部;所述車座部設有橫梁,所述第一門檻板固定連接在車座部左右兩側,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分別固定在車座部上下兩側,所述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上面板和下面板形成一個密閉腔體。本發明的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使用方便,將車座部與動力電池集成一體,在滿足碰撞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小車身結構,以及車身與電池殼體連接結構所占有的車寬空間;可以使得電動車車身結構能夠將前后輪之間的空間充分用于動力電池布置,提高整車的單位體積的儲密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
背景技術
相對于通常的電動汽車結構,動力電池殼體與車身作為兩個獨立的系統,單獨開發。電池包殼體通過螺接的方式與車身骨架相連。由于車身結構,或連接結構的限制,動力電池包殼體寬度僅有1250mm左右。針對590mm長度的標準電池模組,電池包殼體寬度至少需要1370mm以上。所以如何提高動力電池在整車車寬方向布置的空間利用率,是目前各個主機廠電動車平臺都在思考的問題。
同時動力電池上殼體與車輛地板面之間的間隙要求一般大于20mm以上,導致常規的純電電動車在滿足離地要求的前提下,車身高度很難達到1500mm以下。
基于上述情況,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本發明的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將車座部與動力電池集成一體,在滿足碰撞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小車身結構,以及車身與電池殼體連接結構所占有的車寬空間;可以使得電動車車身結構能夠將前后輪之間的空間充分用于動力電池布置,提高整車的單位體積的儲密度。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包括底盤框架、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上面板和下面板;
所述底盤框架包括車頭部、車尾部和用于存放電池的車座部;所述車座部設有橫梁,所述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分別固定連接在車座部左右兩側,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分別固定在車座部上下兩側,所述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上面板和下面板形成一個密閉腔體。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本發明的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將車座部與動力電池集成一體,在滿足碰撞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小車身結構,以及車身與電池殼體連接結構所占有的車寬空間;可以使得電動車車身結構能夠將前后輪之間的空間充分用于動力電池布置,提高整車的單位體積的儲密度。
優選的,所述第一門檻板和第二門檻板均為高強度鋼或超高強度鋼。
優選的,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均為高強度鋼或超高強度鋼。
優選的,所述橫梁的數量為4個,且每個所述橫梁之間的間距相等。
優選的,所述上面板和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均通過焊接或膠水粘接連接;所述下面板和第一門檻板、第二門檻板均通過焊接或膠水粘接連接。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集成電池包殼體的一體化車身結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將車座部與動力電池集成一體,在滿足碰撞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小車身結構,以及車身與電池殼體連接結構所占有的車寬空間。既可以將電池包殼體寬度提升到1400mm以上,滿足390、590等不同型號動力電池模組的布置需求,又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整車布置車高方向的空間需求,較容易實現三廂轎車的車高要求;可以使得電動車車身結構能夠將前后輪之間的空間充分用于動力電池布置,提高整車的單位體積的儲密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124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