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600601.8 | 申請日: | 2020-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0755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2 |
| 發明(設計)人: | 周亞楠;孫愛田;張鳳龍;梁玉鵬;王書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六局集團北京鐵路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13 | 分類號: | G06F30/13;E01D21/00;E01D101/26;G06F1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李傳亮 |
| 地址: | 10008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bim 技術 連續 鋼筋 工程質量 控制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S1、建立保護層輪廓:根據接收并檢查后的設計圖紙,建立保護層輪廓模型;S2、創建鋼筋大樣:繪制鋼筋大樣形狀,鋼筋長度采用中心線計算,并加入鋼筋規格信息;S3、創建放置鋼筋截面:在建立好的截面中放置鋼筋模型,并根據施工工序和施工圖紙布設鋼筋;S4、數據分析及優化:分別從鋼筋的工程量、碰撞、保護層、放置間距進行分析,然后進行優化設計;S5、數據的集成及輸出:將優化后的鋼筋設計成果輸出為BIM施工圖、BVBS數據和/或3Dpdf文件,指導鋼筋的提料、加工以及安裝。本申請具有提前模擬出鋼筋工程施工過程出現的問題,并提前規避,提高鋼筋工程質量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鐵路連續梁施工的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高速鐵路連續梁均為變截面空心形式,結構復雜、鋼筋數量多且多為漸變,對于傳統施工鋼筋下料精度控制難度大,圖紙復核效率低,各專業工程集成后問題多,干擾大,導致施工過程中安裝誤差大,返工多,造成資源和成本的浪費,鋼筋碰撞后用傳統手段隨意處理,影響工程質量。
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明人認為鋼筋碰撞后用傳統手段隨意處理,影響工程質量。
發明內容
為了提高鋼筋工程的質量,本申請提供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
本申請提供的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BIM技術的連續梁鋼筋工程質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建立保護層輪廓:根據接收并檢查后的設計圖紙,建立保護層輪廓模型;
S2、創建鋼筋大樣:繪制鋼筋大樣形狀,鋼筋長度采用中心線計算,并加入鋼筋規格信息,鋼筋規格信息包括鋼筋等級以及鋼筋直徑;
S3、創建放置鋼筋截面:在建立好的截面中放置鋼筋模型,并根據施工工序和施工圖紙布設鋼筋;
S4、數據分析及優化:分別從鋼筋的工程量、碰撞、保護層、放置間距進行分析,然后對鋼筋加工尺寸以及綁扎進行優化設計;
S5、數據的集成及輸出:將優化后的鋼筋設計成果輸出為BIM施工圖、BVBS數據和/或3Dpdf文件,指導鋼筋的提料、加工以及安裝。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提前模擬出鋼筋工程施工過程出現的問題,并提前規避,避免返工,在鋼筋下料以及加工過程中更加精細,安裝位置更加準確,鋼筋保護層厚度能夠得到保證,并且能夠統計出施工中實際的鋼筋工程量,使鋼筋進場數量滿足使用要求;通過提前模擬分析碰撞,對鋼筋進行加工時對鋼筋進行彎折,從而綁扎時能夠進行避讓,減少了高空作業量,降低了安全風險,此外還能夠避免切割鋼筋,提高施工的質量。
可選的,步驟S2中,繪制鋼筋大樣形狀采取2D線轉換、3D線轉換以及創建任意形狀,所述2D線轉換適用于所有鋼筋,所述3D線轉換適用于雙向彎曲形式鋼筋,所述創建任意形狀適用于常規鋼筋,通過選取輪廓線進行鋼筋生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2D線轉換、3D線轉換以及創建任意形狀能夠簡單快捷的生成所有鋼筋種類。
可選的,步驟S4中,碰撞分析包括鋼筋與預應力鋼束碰撞分析以及鋼筋與梁體預埋件碰撞分析。
可選的,步驟S4中,碰撞分析還包括鋼筋之間搭接錯位后是否影響梁體其它構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經過碰撞分析后,能夠在加工中對鋼筋進行優化,避免碰撞,從而減少了高空作業以及對鋼筋進行切割,降低了施工風險,提高了施工質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六局集團北京鐵路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六局集團北京鐵路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0060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