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產甲殼素脫乙酰酶的菌劑組合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74278.1 | 申請日: | 2020-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5312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5 |
| 發明(設計)人: | 蔡俊;郭依依;王常高;杜馨;趙澤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12N9/80;C12P19/26;C12R1/01;C12R1/085 |
| 代理公司: | 武漢宇晨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江麗麗 |
| 地址: | 430068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產 甲殼素 乙酰 組合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產甲殼素脫乙酰酶的菌劑組合,包括紅球菌HQcdag(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發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產甲殼素脫乙酰酶的菌劑組合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甲殼素(C8H13O5N)n,又稱幾丁質,是存在于各類甲殼動物的外殼及真菌細胞壁中的一種難溶的N-乙酰-D-葡萄糖胺聚合物。甲殼素脫乙酰率達到55%及以上即為殼聚糖,殼聚糖廣泛應用于工業(布料、衣物、染料、紙張和水處理等),農業(殺蟲劑、植物抗病毒劑),漁業(養魚飼料、化妝品美容劑、毛發保護、保濕劑等),醫療產業(隱形眼鏡、人工皮膚、縫合線、人工透析膜和人工血管等)等領域,尤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組織工程、創傷愈合、生物傳感器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殼聚糖的制備方法主要有化學法、物理法、發酵法和酶法等。應用最廣泛的是化學法,在高溫條件下,用強堿溶液浸泡甲殼素脫去乙?;鶃碇苽錃ぞ厶恰;瘜W法制備殼聚糖耗堿量大、污染環境、得到的產品特性不穩定(乙酰度不均勻,分子量變化大,乙酰基所在位置不固定);發酵法即利用發酵工廠的廢菌絲體來提取殼聚糖,此方法可綜合利用工業廢渣,但是所得產物雜質較多,分離純化步驟較為復雜;物理法主要有微波法和超聲波法,耗能高、脫乙酰效果差。酶法制備殼聚糖有望解決上述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在甲殼素酶法脫乙酰制備殼聚糖的過程中,常用的酶有甲殼素酶、殼聚糖酶、甲殼素脫乙酰酶、幾丁二糖酶等。從作用機制來看,甲殼素酶、殼聚糖酶和幾丁二糖酶都具有切斷糖鏈分子的作用,只有甲殼素脫乙酰酶是專一性的用于甲殼素脫去乙?;拿福诿撘阴5倪^程中,不會切斷殼聚糖分子的的糖鏈。同屬甲殼素酶系的其他酶對于甲殼素脫乙酰酶的協同作用尚未報道,但存在可能。
甲殼素脫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E.C.3.5.41,以下簡稱CDA)可作用于甲殼素及甲殼素的相關衍生物,如甲殼寡糖、羧甲基甲殼素、甲殼素的脂肪族二元醇等,此外甲殼素脫乙酰酶還可作用于不同狀態的甲殼素,如膠狀甲殼素、粉狀甲殼素、無定型甲殼素和晶態甲殼素等。研究發現,甲殼素脫乙酰酶的水解過程大致如下:首先,甲殼素脫乙酰酶隨機結合到底物分子鏈的任一序列上,然后以結合部位的非還原端為起點,沿著該鏈脫去乙?;?,水解完畢后,與底物解離,然后結合到另一條底物分子鏈上,開始新一輪的水解。研究發現,作用的底物(分子鏈長度)對CDA脫乙酰的效果影響很大。Martinou等研究來源于Mucor rouxii的甲殼素脫乙酰酶作用于全水溶性部分N乙酰化殼聚糖時發現,底物為水溶性殼多聚糖(30單位聚體)時,底物的脫乙酰作用位點在三個或三個以上時才能被該酶水解。當作用底物為甲殼寡糖(2~7單位聚體)時,甲殼素脫乙酰酶只對三個及以上的甲殼寡糖底物具有活性。
產甲殼素脫乙酰酶菌株大多為真菌,已在毛霉、根霉、被孢霉、犁頭霉、酵母等十幾個真菌中檢測到,最早由Araki和Ito于1974年在魯氏毛霉中發現;已知產該酶的細菌不多,有短桿菌、紅平紅球菌、炭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如Kauss等發現的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菌株可將甲殼素脫乙酰酶分泌到細胞外,從培養液中直接提取,純蛋白的比活最高達72U/ml;放線菌作為產甲殼素脫乙酰酶菌株,其自身產的抗生素可減少染菌機率,但也可能抑制酶活。王瑤等篩選出的放線菌桔橙小單孢菌可產慶大霉素、羅沙米星等多種抗菌抗生素,具有良好的脫乙酰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工業大學,未經湖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7427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