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腔微導管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70652.0 | 申請日: | 2020-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0944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鵬濤;王宇翔;馮觀妹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25/00 | 分類號: | A61M25/00;B32B1/08;B32B27/08;B32B27/12;B32B27/32;B32B27/28;B32B27/30;B32B27/34;B32B27/36;B32B27/40;B32B15/02;B32B15/06;B32B15/08;B32B15/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舍穆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98 | 代理人: | 黃賢炬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雙腔微 導管 | ||
本公開提供一種雙腔微導管,其包括第一管體以及接合于第一管體的外周上的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包括可滑動地接收導絲的第一導絲內腔、形成第一導絲內腔的第一內層、卷繞于第一內層且沿著第一內層的長度方向排列的彈簧層、設置在彈簧層的外側的編織層、以及覆蓋在編織層的外側的第一類聚合物層;第二管體包括可滑動地接收導絲的第二導絲內腔、形成第二導絲內腔的第二內層和覆蓋在第二內層的外側的第二類聚合物層,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的接合處,第一管體中的編織層部分覆蓋在第一內層的外側。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雙腔微導管。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及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了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持續增加。目前我國患有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患者大概有220萬人。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狀動脈100%閉塞且閉塞超過3個月的病變,需要導絲通過CTO病變。為了提高導絲穿越病變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導管和導絲配合使用。在導絲先到達CTO病變后,微導管從導引導管進入冠狀動脈并沿著導絲前行,到達CTO病變處后,導絲嘗試穿越CTO病變。與傳統的冠脈介入方法相比,由于微導管與CTO病變之間的距離遠遠小于導引導管與CTO病變間的距離,可以給導絲提供更強的支撐力,有助于導絲穿越CTO病變。此外,由于微導管尺寸較小,可以在開通CTO病變的過程中與交替前行,可以為導絲穿越CTO病變提高持續地額外支撐力。
然而,在出現分叉病變、或是病變位于血管分叉處時,導絲可能會進入假腔,并形成一條進入假腔的通路。當使用單腔微導管時,將導絲回撤出假腔或直接使用第二根導絲,重新嘗試穿越病變進入真腔的話,導絲往往會慣性地沿著先前開辟的通路,繼續進入假腔。而通過使用雙腔微導管,使得其中一根導絲進入假腔,并通過雙腔微導管將假腔通路封閉,另一根導絲可以通過雙腔微導管的另一個導絲內腔嘗試穿越病變,進入真腔。由于假腔的通路已被雙腔微導管及第一根導絲封堵,因而第二根進入真腔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在現有技術中,手術者向遠端方向壓入時,可能會發生導管中途彎折的情況。尤其雙腔微導管的腔體轉換的部分,是最容易出現應力集中,發生彎折的位置。因為雙腔微導管的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的聯接部分,在柔韌性上存在較大差異,而彎折現象通常容易發生在柔韌性變化差異大的地方。
發明內容
本公開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狀況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推送性強、柔順性強、抗拉能力及抗彎折能力俱佳的具有雙腔的微導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7065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