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及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66044.2 | 申請日: | 2020-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906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3 |
| 發明(設計)人: | 牛明瑾;鄭博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A47K5/12 | 分類號: | A47K5/12;A47K7/04;A47K10/48;A61L2/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 地址: | 710055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壁掛式 洗手 裝置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及其方法,殼體上設置有手機消毒裝置和洗滌腔,洗滌腔內部的左右兩側對應設置有清水口和洗手液出液口,清水口經清水口控制系統與進水管道連接,洗手液出液口經洗手液控制系統與洗手液儲存倉連接,洗滌腔的頂部設置有烘干器,沿洗滌腔的輪廓設置有燈帶,燈帶連接有燈帶控制系統,手機消毒裝置、清水口控制系統、洗手液控制系統、烘干機和燈帶分別與電源連接,洗滌腔內設置有感應裝置,感應裝置分別與清水口控制系統、洗手液控制系統、烘干器、燈帶和電源連接。本發明以一種用戶更易接受的方式,通過獎勵機制來勸導用戶延長洗手時間,從而達到對手部的有效清潔。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傳感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最大障礙,而疾病常見的傳播方式中,就有經手傳播。人們的手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人手的皮膚表層留有污垢及大量暫居菌,在吃飯時,病菌很容易經人手傳播至人體內,造成人體感染,所以,吃飯前洗手是避免病菌感染的重要步驟。
目前市面上的水龍頭都注重于在消毒方法和消毒效率上進行改進提升,沒有有效的勸導,清潔效果一般。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及其方法,具備感應水龍頭的功能,又解決了用戶因洗手時間過短而導致清潔不到位的問題。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設置有手機消毒裝置和洗滌腔,洗滌腔內部的左右兩側對應設置有清水口和洗手液出液口,清水口經清水口控制系統與進水管道連接,洗手液出液口經洗手液控制系統與洗手液儲存倉連接,洗滌腔的頂部設置有烘干器,沿洗滌腔的外輪廓設置有燈帶,燈帶連接有燈帶控制系統,手機消毒裝置、清水口控制系統、洗手液控制系統、烘干機和燈帶分別與電源連接,洗滌腔內設置有感應裝置,感應裝置分別與清水口控制系統、洗手液控制系統、烘干器、燈帶和電源連接。
具體的,感應裝置包括第一感應裝置、第四感應裝置和第五感應裝置,第五感應裝置設置在洗滌腔的上側,與電源連接;第一感應裝置和第四感應裝置分別設置在第五感應裝置的兩側,與烘干器連接。
具體的,感應裝置包括第二感應裝置,第二感應裝置設置在清水口的下方,與清水口控制系統連接。
具體的,感應裝置包括第三感應裝置,第三感應裝置設置在洗手液出液口的下方,與洗手液控制系統連接。
具體的,燈帶控制系統分別與清水口和洗手液出液口處的感應裝置以及手機消毒裝置連接。
具體的,殼體為半圓柱型結構,洗滌腔設置在半圓柱結構的圓弧側。
具體的,洗滌腔為凸型結構,燈帶沿凸型結構的輪廓設置。
具體的,手機消毒裝置包括伸縮式夾具和滅菌組件,手機放置在伸縮式夾具上,伸縮式夾具上設置有感應組件,感應組件與伸縮式夾具連接,驅動伸縮式夾具將手機送入滅菌組件的滅菌區域內。
進一步的,滅菌組件為紫外線燈。
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一種壁掛式洗手裝置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感應裝置檢測到用戶靠近壁掛式洗手裝置后,壁掛式洗手裝置通電開始工作,用戶將手機放入手機消毒裝置的伸縮式夾具上,然后開始洗手,當感應裝置檢測到雙手出現在清水口區域時,清水口控制系統控制清水口出水;
S2、雙手在清水口處沖洗完畢后,當洗手液出液口區域的感應裝置檢測到雙手時,洗手液控制系統控制洗手液儲存倉經洗手液出液口擠出洗手液;
S3、洗手液出液口擠出洗手液時,燈帶控制系統控制燈帶開始點亮;10~15秒后燈帶全部點亮并閃爍,手機消毒裝置開始工作;若未達到10~15秒,燈帶停止點亮并逐漸下降直至熄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6604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