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燈透鏡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63330.3 | 申請日: | 2020-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4844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龍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超視界激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S41/141 | 分類號: | F21S41/141;F21S41/30;F21S41/32;F21S41/25;F21S41/40;F21S45/47;F21W102/13;F21W107/10;F21Y115/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131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經***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燈 透鏡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燈透鏡,包括第一光源組、第二光源組、遮光板和透鏡,其中第二光源組包括第二LED光源和與所述第二LED光源對應的光路轉折件,所述光路轉折件至少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第二LED光源出射的光線依次經過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之后或依次經過所述入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之后,匯聚到所述遮光片處,然后經過透鏡準直后出射,該入射面圍設于第二LED光源的出光面外周,該光路轉折件可以使所有進入的光線都能被收集利用,光學利用效率高,且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彼此遠離,形成不同的散熱通道,產生熱量分散,散熱效果更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燈透鏡。
背景技術
現有的LED遠近光一體化汽車前照大燈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近光LED光源模組1、遠光LED光源模組2和透鏡4。近光LED光源模組1和遠光LED光源模組2設置在同一個散熱基板的上下兩側,且近光LED光源模組1和遠光LED 光源模組2在散熱基板兩側的位置基本重合或非常靠近,因此兩LED光源的散熱面彼此平行,且貼在同一個散熱基板上,因此兩LED的散熱基板重合,嚴重影響了系統的散熱效果。此外,為了提高光收集效率,遠近光LED光源模組在垂直方向的間距不能太大,從而導致遠近光LED光源模組之間的散熱基板的厚度受到限制,這也影響了前照燈的散熱效果,最終將會導致車燈溫度升高,降低其使用壽命。此外,由于LED光源存在一定的厚度(通常為1-2mm),且中間還要留出空間給散熱基板,因此,兩個光源模組的發光面之間必然存在著較大的間距(通常為5-7mm),導致系統體積大。此外,由于兩個光源模組的發光面之間間距較大,導致透鏡4中間區域沒有光線或光線較少,形成的照明光斑亮度不均勻,降低了光能利用率和照明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提高散熱效率和光線利用率的車燈透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車燈透鏡,包括:
第一光源組,其包括第一LED光源和與所述第一LED光源對應的第一反光杯,所述第一LED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所述第一反光杯反射后出射;
第二光源組,其包括第二LED光源和與所述第二LED光源對應的光路轉折件,所述光路轉折件至少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所述入射面圍設于所述第二LED光源發光面的外周;
沿光路依次位于所述第二光源組后方的遮光片和透鏡,所述遮光片的位置與透鏡的焦點對應;
所述第二LED光源出射的光線依次經過所述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之后或依次經過所述入射面、第二反射面和出射面之后,匯聚到所述遮光片處,然后經過所述透鏡準直后出射。
進一步的,所述光路轉折件為透明多面體,所述入射面呈凹槽狀,所述入射面圍設于第二LED光源的出光面外周。
進一步的,所述入射面為由多段線旋轉而成的旋轉曲面,所述多段線包括位于中間的曲線和位于兩側的直線。
進一步的,所述出射面為平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均為全內反射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LED光源和透明多面體分別設有兩個,兩者一一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出射面為平面,且兩個透明多面體的出射面之間的夾角為 160-175度。
進一步的,所述出射面為向內凹的曲面,且兩個透明多面體的出射面之間不連續,具有跳變。
進一步的,還包括位于第一光源組后方的第三光源組,包括第三光源,所述透鏡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的焦點不同,所述第一光源組和第二光源組出射的光線投射到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三光源組出射的光線投射到所述第二區域后出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超視界激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蘇州超視界激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6333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顯示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