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苓桂術甘湯制備工藝及其質控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52808.2 | 申請日: | 2020-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75906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志強;付靜;韓妮娜;王杰;劉利娟;李夢榮;欒仲欣;林爽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0/88 | 分類號: | G01N30/88;G01N33/15;A61K36/54;A61K36/284;A61K36/484;A61K36/07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廖慧敏 |
| 地址: | 101301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苓桂術甘湯 制備 工藝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苓桂術甘湯制備工藝及其質控方法,包括:獲得標準湯劑和供試品;采用苓桂術甘湯湯劑作為標準湯劑,采用苓桂術甘湯物質基準實物或復方制劑作為供試品;獲得標準湯劑的關鍵質量屬性相似系數Ssubgt;cqa/subgt;;將標準湯劑和供試品進行特征圖譜或指紋圖譜檢測,設定特征圖譜或指紋圖譜中的一種物質的峰為S峰,根據特征圖譜或指紋圖譜顯示的各個特征峰與S峰的相對峰面積的比值計算Ssubgt;cqa/subgt;,其中,Ssubgt;cqa/subgt;=供試品中各特征峰對應S峰的相對峰面積/標準湯劑中各特征峰對應S峰的相對峰面積;控制過程:篩選出數量最多的Ssubgt;cqa/subgt;值更接近數值1的特征圖譜或指紋圖譜所對應的工藝即可。本發明具有減少經方制劑與傳統湯劑之間物質基準間差異、保證療效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苓桂術甘湯制備工藝及其質控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中藥材生產應用大國,使用中藥治療疾病已有數千年歷史,相比“中藥復方顆粒”在國外的盛況,作為最接近標準湯劑的顆粒劑在國內處于萌芽階段。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最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和《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的發布,傳統的中藥新藥研發模式正逐漸回歸理性,而《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中提到的中藥經典名方可以不再做臨床研究而直接申報生產,恰好給醫藥行業指出了一條創新中藥研究開發的途徑。
根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起草的《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及其物質基準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規定,經典名方物質基準系是指以古代醫籍中記載的古代經典名方制備方法為依據制備而得的中藥藥用物質的標準,除成型工藝外,其余制備方法應當與古代醫籍記載基本一致。
但現有的藥學研究思路都與臨床實際應用不一致,現有經方制劑的提取方法通常是以出膏率和指標性成分轉移率最大值為指導而對工藝進行研究,并沒有進行與臨床湯劑的具體成分組成的比較研究。因此,常規經方制劑的所得成品顆粒與臨床湯劑中所含物質基礎不一致,不能保證臨床療效的一致性。
而在經方古方原文記載中,就每個處方而言,其均有不同的煎煮要求,因此現有技術中的經方制劑的提取方法與古法煎煮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臨床療效二者有較大差別。比如:《金匱要略》中苓桂術甘湯的處方組成為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二兩和甘草二兩,其古法煎煮方法為: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根據文獻調研及古代衡器(權)核算,按漢代劑量法換算比例(1升=200ml)得到《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的傳統湯劑制備方法:以上四味藥,加水1200ml,浸泡0~60min,煮沸,保持微沸煎煮,到藥液體積范圍為540~660ml時,停止加熱,煎液100~150目篩網濾過,立即冷卻至室溫。
雖然經方制劑苓桂術甘湯顆粒的制備是以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苓桂術甘湯的古法煎煮方法為依據,但是在工藝步驟和工藝參數上均存在差異,如:經方制劑苓桂術甘湯顆粒涉及的工藝參數包括但不限于:浸泡時間、加水量、煎煮時間、分離、濃縮時間、濃縮后相對密度、干燥方法、干燥時間等。進而導致經方制劑苓桂術甘湯顆粒中所含物質基礎與傳統湯劑不能有效保持一致,影響療效。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古代經典名方物質基準實物或復方制劑采用的經方制劑苓桂術甘湯顆粒的制備方法與傳統湯劑存在不同,導致所得成品顆粒中所含的物質基礎不同,進而使經方制劑的臨床療效不穩定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減少古代經典名方物質基準實物或復方制劑與傳統湯劑之間物質基礎的差異的質量控制方法。
一種苓桂術甘湯制備工藝的質控方法,包括:
獲得標準湯劑和供試品:采用苓桂術甘湯古法湯劑作為標準湯劑,采用苓桂術甘湯物質基準實物或復方制劑作為供試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5280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