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水硫中毒、抗水熱老化的SCR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52302.1 | 申請日: | 2020-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7590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謝利娟;王逸嬌;劉暢;鄧蕓;繆恒鋒;阮文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29/76 | 分類號: | B01J29/76;B01J37/10;B01D53/56;B01D53/86;B01D53/94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張勇 |
| 地址: | 214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抗水硫 中毒 抗水熱 老化 scr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水硫中毒、抗水熱老化的SCR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催化劑制備技術領域。本發明利用Fe改性CuFe?SSZ?13催化劑、配合特定的焙燒制備方式,提高催化劑在NH3?SCR應用中的抗水硫中毒能力,制得具有優異抗老化、抗水硫中毒性能的SCR催化劑。本發明方法所得SCR催化劑應用于NH3?SCR催化反應,其抗水抗硫中毒能力和水熱穩定性均有所提高,經過水硫中毒后,相比于未改性的Cu?SSZ?13催化劑,在150℃?550℃的催化活性均有所提高,較高可實現53.5%左右的活性提升;經過水熱老化后,相比于未改性的Cu?SSZ?13催化劑,在150℃?550℃的催化活性均有所提高,較高可實現24.5%左右的活性提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水硫中毒、抗水熱老化的SCR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催化劑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19)》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48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到2.6億量,而排放量非常小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占比1.5%。2019年,汽車CO、HC、NOx、PM排放量分別為694.44萬噸、171.226萬噸、622.252萬噸、6.8968萬噸。分別占總排放量的90%、90.5%、97.9%、93.2%,在機動車污染物排放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據往年國家移動源年報,柴油車尾氣排放貢獻了絕大部分的NOx和PM污染物,為進一步控制機動車污染物的排放,國Ⅵ法規已經于2019年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施行,其對各項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大幅度收緊,NOx由國Ⅴ現階段的2000mg/kwh降低至國Ⅵ階段的460mg/kwh。因此具有優異的NH3-SCR催化性能和良好水熱穩定性的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就成為了柴油車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選擇性催化還原法)催化劑的首要選擇。
SSZ-13分子篩,具有菱沸石(CHA)結構,由AlO4和SiO4四面體通過氧原子首尾相接,有序地排列成具有八元環結構的橢球形籠(0.73nm×1.2nm)和三維交叉孔道結構孔道,具有較多的表面質子酸性中心以及可交換的陽離子,其比表面積可達700m2/g。Cu-SSZ-13催化劑因具有優異的NH3-SCR催化性能和水熱穩定性,已經在國VI階段進行了商品化應用。
隨著機動車尾氣排放法規的加嚴和發動機效率的提高,特別是在冷啟動的情況下,對尾氣后處理系統的低溫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國Ⅵ標準對柴油油品含硫量的要求為不大于10mg/kg,而我國不同地區柴油油品質量參差不齊,柴油含硫量無法完全對標國Ⅵ柴油標準,柴油機動車的尾氣后處理系統經常會處在含有SO2的環境中。柴油車尾氣中微量的SO2會使得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中毒,特別是在SO2和水蒸氣的同時存在時的協同作用,會加重Cu-SSZ-13硫中毒的程度,致使其NH3-SCR低溫活性大大降低。所以提高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的抗水硫中毒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克服、補充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優異抗老化、抗水硫中毒的SCR催化劑,配合特定方式,利用Fe改性CuFe-SSZ-13催化劑,提高催化劑在NH3-SCR應用中的抗水硫中毒能力。
技術方案:
一種SCR催化劑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是將Cu-SSZ-13與鐵源分散在水中,形成混合液,然后進行水熱反應;反應結束后、過濾收集固體、干燥,然后焙燒,獲得SCR催化劑CuFe-SSZ-13;其中,焙燒采用如下分段焙燒方式:480-500℃焙燒4-6小時,520-560℃焙燒0.5-5小時,600-620℃焙燒4-6小時。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鐵源為水溶性鐵鹽,包括硝酸鐵、氯化鐵、硫酸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5230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