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及可調電源雙向對調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50115.X | 申請日: | 2020-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5867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6 |
| 發明(設計)人: | 郭自泉;劉志偉;陳偉健;易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市喜見天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F1/56 | 分類號: | G05F1/56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科凱偉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627 | 代理人: | 劉榮 |
| 地址: | 523000 廣東省東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對調 可調 電源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電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及可調電源雙向對調方法,所述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包括輸出功率變換電路、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內置控制邏輯電路和控制旋鈕,還包括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和調節信號流通端口,所述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分別與所述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和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連接;所述調節信號流通端口與所述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連接,并用于連接外部從動被控可調電源。本發明避免了現有技術中需要連接外部主控裝置帶來的布線復雜問題,亦免除了連接匹配的難度問題,還具有布線的簡單化、應用上的實用化及調節的穩定性高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及可調電源雙向對調方法。
背景技術
可調電源是采用當前國際先進的高頻調制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將開關電源的電壓和電流展寬,實現了電壓和電流的大范圍調節,同時擴大了直流電源供應器的應用。常見的可調電源如可調直流穩壓電源,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設計方案省去了傳統直流電源因工頻變壓器而體積笨重。與傳統電源相比高頻直流電源就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等優點,同時實現輸出電壓可通過觸控開關控制。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輸出可調電源都是以從機的方式工作,無論是單機或并機工作,每一臺電源都必須倚賴其內置的控制器件接收或讀取來自外部主控制裝置的控制信號,以調整其輸出電流或輸出電壓。這樣,使輸出可調電源在連接外部主控裝置時,不僅使布線變得復雜,造成連接匹配的難度增加,亦影響穩定性,同時影響電壓調節效率,影響用戶使用,滿足不了用戶的使用需求。因此,實有必要設計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及可調電源雙向對調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及可調電源雙向對調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可調電源在調節時布線復雜,連接匹配的難度高,影響穩定性,進而影響電壓調節效率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可雙向對調的可調電源,包括輸出功率變換電路、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內置控制邏輯電路和控制旋鈕,所述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內置控制邏輯電路均與所述輸出功率變換電路連接,所述控制旋鈕與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所述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設置于所述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和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之間,并分別與所述功率變換控制電路和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連接;
調節信號流通端口,所述調節信號流通端口與所述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連接,并用于連接外部從動被控可調電源。
可選地,所述信號緩沖雙向輸出電路包括第一緩沖電路、開漏輸出電路、第二緩沖電路和射極跟隨電路,所述第一緩沖電路與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連接,所述開漏輸出電路與所述第一緩沖電路連接,所述開漏輸出電路還與所述調節信號流通端口和所述第二緩沖電路均連接,所述射極跟隨電路與所述第二緩沖電路連接,所述射極跟隨電路還與功率變換控制電路連接。
可選地,所述第一緩沖電路包括第一比較器,所述第一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接地,所述第一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與所述內置控制邏輯電路連接,所述第一比較器的輸出端與所述開漏輸出電路連接。
可選地,所述開漏輸出電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一電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一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一電阻連接,所述第一電阻還與一供電端連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極還與所述第二緩沖電路連接。
可選地,所述第二緩沖電路包括第二比較器,所述第二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與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二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連接一第二電阻后與所述供電端連接,所述第二比較器的輸出端與所述射極跟隨電路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市喜見天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東莞市喜見天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5011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