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轉爐煤氣干法除塵細灰氣力輸送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44500.3 | 申請日: | 2020-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604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政權;鄭誠林;許梁;熊仕顯;孫永昌;柯洪成;陳偉;曾琦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夯雀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1C5/40 | 分類號: | C21C5/40;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濟緯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黃攀 |
| 地址: | 341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轉爐 煤氣 除塵 氣力 輸送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一種轉爐煤氣干法除塵細灰氣力輸送系統,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倉式泵、細灰庫、儲氣罐、集灰斗以及加濕組件,倉式泵的頂端通過輸灰管與細灰庫相連接,倉式泵底端通過氣動雙閘板閥與儲氣罐以及集灰斗相連接,集灰斗與加濕組件相連接,加濕組件包括有加濕桶,加濕桶的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儲氣罐與倉式泵以及加濕組件之間通過干燥組件相連接,干燥組件包括有干燥塔,干燥塔通過輸氣管與倉式泵以及儲氣罐相連接,干燥塔通過風機與加濕桶相連接。本發明通過干燥組件以及加濕組件的配合,能夠控制氣力輸送系統中的干濕度,從而有效避免細灰因水分過多而在倉式泵內粘接以及出料時因水分過少而飛揚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細灰氣力輸送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轉爐煤氣干法除塵細灰氣力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新建的轉爐大多采用干法除塵,干法除塵的輸送技術主要采用氣力輸送。
現有專利(申請號為CN201820146230.2)公開了一種輕介共流氣力輸送系統,包括輕介物料與輸送物料共同混合輸送的正壓密相氣力輸送系統和輕介物料負壓吸送氣力輸送系統。其中,正壓密相氣力輸送系統包括高壓氣源、共流輸送管道、輕介質供料裝置和粗重輸送物料供料裝置。共流輸送管道的出口連接有共流物料集料器,共流物料集料器的出料口連接有輕重物料分離器,輕重物料分離器的出料口連接有輕介物料料箱和粗重輸送物料料箱。該產品兼具密相氣力輸送能耗低、物料不破碎、管壁磨損少和稀相氣力輸送適用范圍廣的優點,可用于大粒度、粗重、易碎等難以輸送物料的低速密相輸送,能有效拓展密相氣力輸送適用范圍,可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上述氣力輸送系統雖然具有密相氣力輸送能耗低、物料不破碎的優點。
傳統的氣力輸送系統往往利用空壓機提供空氣,存在于空氣中的水分容易使細灰發生潮解并造成粘壁等問題。此外,在進行出料時,由于水分過少,容易造成細灰飛揚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傳統的氣力輸送系統往往利用空壓機提供空氣,存在于空氣中的水分容易使細灰發生潮解并造成粘壁問題。且在進行出料時,由于水分過少,容易造成細灰飛揚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轉爐煤氣干法除塵細灰氣力輸送系統,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倉式泵、細灰庫、儲氣罐、集灰斗以及加濕組件,所述倉式泵的頂端通過輸灰管與細灰庫相連接,所述倉式泵底端通過氣動雙閘板閥與儲氣罐以及集灰斗相連接,所述集灰斗與加濕組件相連接;
所述加濕組件包括加濕桶,所述加濕桶的底端固定于地面上,所述加濕桶的內壁表面固定有多個第一噴頭,所述加濕桶頂端徑向平面的中軸線處固定有旋轉接頭,所述旋轉接頭底端貫穿加濕桶頂端殼體并延伸至加濕桶的內部且與旋轉水管相連接頭,所述旋轉水管遠離所述旋轉接頭的一端通過軸承與所述加濕桶底端內壁轉動連接,所述旋轉水管的頂端固定有第二噴頭,所述旋轉水管的外周面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多個兩兩對稱設置的攪拌葉片;
所述儲氣罐與倉式泵以及加濕組件之間通過干燥組件相連接,所述干燥組件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干燥塔,所述干燥塔通過輸氣管與倉式泵以及儲氣罐相連接,所述干燥塔通過風機與所述加濕桶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加濕組件與推板組件相連接,所述推板組件包括兩個氣缸,每個所述氣缸底端均固定于所述加濕桶的頂端表面,兩個所述氣缸以旋轉接頭為中心軸對稱設置,每個所述氣缸活塞桿均貫穿儲氣罐的殼體,并延伸至儲氣罐的內部與環形升降板相連接,所述環形升降板底端表面固定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噴頭逐一對應的T字形堵頭。
進一步的,所述環形升降板的縱切面為碟形,所述環形升降板的殼體上開設有供所述旋轉水管穿插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體內腔橫截面為等腰梯形。
進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內壁嵌入有多個滾珠,多個所述滾珠環繞所述通孔的徑向平面的中軸線逐一等距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加濕桶的底端表面固定有斜絞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理工大學;江西夯雀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西理工大學;江西夯雀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445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