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稻OsSH3P2基因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44000.X | 申請日: | 2020-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2229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福;王昱澎;謝云杰;朱永生;何煒;謝鴻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N15/54 | 分類號: | C12N15/54;C12N15/11;C12N9/12;C12N15/113;C12N15/82;A01H5/0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達星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孫光遠 |
| 地址: | 350018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稻 ossh3p2 基因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水稻OsSH3P2基因及其應用,屬于植物基因工程技術領域。本發明提供的OsSH3P2基因敲除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均對稻瘟病菌具有抗性,表現為抗病表型;而OsSH3P2基因超表達植株表現為感病表型。對病斑面積和病原菌生物量進行統計結果表明,超表達植株的病斑面積和病原菌生物量均顯著高于敲除和野生型植株。綜上,OsSH3P2基因在粳稻品種“云引”抗病機制中起負調控作用,為進一步研究OsSH3P2生物學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水稻OsSH3P2基因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水稻(Oryza sativa L.)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受到極大關注。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防治水稻病害最經濟、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而發掘優異的抗性基因,探索抗性機理是培育抗病品種的關鍵。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迅猛發展,通過分子生物學及轉基因技術探究抗病相關基因功能和作用機理是探索水稻抗病機制的理想途徑之一。
Src homology-3(SH3)結構域為酪氨酸激酶Src的非催化結構域,存在于多種蛋白質中。Marsh等人發現含有Src homology-3(SH3)結構域的蛋白在囊泡的胞內轉運中發揮重要功能。
但是,對這一代謝過程如何幫助植物提高抗病和免疫能力知之甚少。
因此,進一步研究水稻OsSH3P2基因,了解其在稻瘟病中的作用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水稻OsSH3P2基因及其應用。抗病基因一直是水稻研究的熱點。本發明前期在水稻抗病品種“云引”中,利用圖位克隆技術,克隆到了抗性基因Pi-y43(t),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該基因可以與水稻OsSH3P2特意性結合,而OsSH3P2在水稻中的功能尚未被報道,推測其在抗病機制中發揮重要功能。進一步研究發現水稻OsSH3P2在抗病途徑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及作用,這一研究將有利于對Src同源域家族進一步了解并對揭示植物抗病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稻OsSH3P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為如SEQ ID NO:11。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克隆水稻OsSH3P2基因的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OsSH3P2-F:5’-ATGGAGGCCATCCGGAAGCA-3’,如SEQ ID NO:1所示;
OsSH3P2-R:5’-GAAGACCTGGGCGACTTTAC-3’,如SEQ ID NO:2所示。
本發明還提供了含有上述水稻OsSH3P2基因或上述引物擴增得到的水稻OsSH3P2基因的生物材料,生物材料為表達載體、克隆載體或工程菌。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敲除權利要求1所述水稻OsSH3P2基因的載體,以OsU3p驅動的pHUE411作為敲除載體,還包含g RNA 1和g RNA2;
g RNA 1的核苷酸序列為GGCCGUGAUGAAGCAGUUCG,如SEQ ID NO:12所示;
g RNA 2的核苷酸序列為CCACCCCGCGAACUAUGUCC,如SEQ ID NO:13所示。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OsSH3P2基因、上述引物、上述生物材料或上述載體在提高水稻抗稻瘟病中的應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OsSH3P2基因、上述引物、上述生物材料或上述載體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應用為下調OsSH3P2基因表達或敲除OsSH3P2基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未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4400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