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生成對抗網絡和駕駛時長的車輛跟馳模型生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26672.8 | 申請日: | 2020-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8014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6 |
| 發明(設計)人: | 孔祥杰;夏鋒;沈國江;侯明良;任震;王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15 | 分類號: | G06F30/15;G06F30/27;G06N3/0475;G06N3/048;G06N3/094;G06F119/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 |
| 地址: | 310014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生成 對抗 網絡 駕駛 車輛 模型 方法 | ||
1.基于生成對抗網絡和駕駛時長的車輛跟馳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S1、對數據集進行預處理,獲取有效的跟馳場景數據,具體包括:
S1-1、將每日凌晨4點至晚上22點之間發車且收車的車輛數據篩選出來,獲取每輛車的具體連續駕駛時間;
S1-2、篩選出連續駕駛3h以上的車輛,連續駕駛指GPS位置不變的時間不超過10min,同時也排除中午或某個時間點休息了一段時間的車輛;在篩選的過程中,為每條數據增加了駕駛時長屬性,單位為s;
S1-3、對數據集的經度和緯度都只保留小數點后5位,然后進行了速度和加速度的補充,由于每輛車的記錄之間間隔為1s,間隔時間極短,所以認為這段時間為勻加速運動,所以求速度v的表達式如式1所示:
其中dist(·)為求兩經緯度記錄點之間的距離函數,Gi為該車按時間排序的第i條記錄點的經緯度;
加速度a的求解表達式如式2所示:
每個車輛的第一個和最后一條記錄去除掉,因為無法計算當時的速度或加速度;
S1-4、選出在同一時間經度或緯度相同的車輛,并在未來10s內,該經度或緯度保持一致,并且后車與前車的距離差在3vh之內即過濾掉兩車中間可能存在其他車輛的數據,其中vh為后車車速,并計算和添加“與前車車距”和“與后車車距”兩條屬性,同一跟馳場景下的兩輛車,前車的“與后車車距”有值,后車的“與前車車距”有值,而另一個屬性為空;
S2、建立基于駕駛時長的駕駛員反應時間模型,具體包括:
S2-1、利用互相關計算法計算出跟馳場景數據中的駕駛員反應時間,互相關計算法函數如下所示:
其中,
Rxy(τ)=E[x(t)y(t+τ)]??????????????????????????????????????????????(4)
其中,E[·]為期望值,ux、uy分別為x和y序列的均值,σx、σy分別為x和y序列的標準差,t為所選時刻,τ為時間的步長,并將前后車間距和后車加速度分別作為x,y序列,ρxy(τ)為得到的為x和y序列的互相關系數;
S2-2、利用前車加速度a對計算結果進行分類,分為A類和B類,提取出前車加速度對后車駕駛員反應時間的影響,分類函數如下所示:
S2-3、使用分段函數分別對A類與B類計算結果進行線性回歸,用于擬合的分段函數應依據數據的特點不同而進行調整,A類與B類數據擬合后的分段函數分別如公式6、7所示,最終生成駕駛員反應時間模型,模型函數如公式8所示;
其中,t為駕駛員駕駛時間,gA(t)為A類情況下駕駛員反應時間,gB(t)為B類情況下駕駛員反應時間,τn為最終生成的駕駛員反應時間;
S3、建立駕駛員跟車決策庫,具體包括:
S3-1、以駕駛時長2小時為界限對S1處理完后的數據集進行分類,分別記為C和D,C組為駕駛時長小于2h的跟馳場景數據,D組為其余的跟馳場景數據,每個跟馳場景以1秒為步長記錄了前后車10秒內的軌跡數據各10條,并在兩組數據集中分別取出100個跟馳場景數據作為測試集;
S3-2、處理訓練集,處理流程如下:
輸入:跟馳場景的20條記錄的list_1
輸出:list_2
S3-2-1:創建list_2對象;
S3-2-2:創建list2對象,list2對象數據結構格式包含:
前后車速度差,單位:Km/h,后車速度,單位:Km/h,前后車距,單位:m,反應時間過后的后車加速度,單位:m/s2;
S3-2-3:提取前車和后車的第i秒數據,i初始值為1,將計算出的前后車速度差、后車車速、計算出的前后車距、前車加速度進行單位轉換后加入到list2中;
S3-2-4:根據駕駛員反應時間模型計算出后車駕駛員的反應時間k,并在list_1找到i+k時刻的后車加速度,其中i+k=min{i+k,10},將后車加速度加入到list2中;
S3-2-5:將list2加入到list_2中,i自增,如果i大于9,則結束,否則返回S3-2-2;
S3-3、設置生成對抗網絡的生成器G包含輸入層、隱藏層、激活層、輸出層,輸出、輸入層的維度為1*4,隱藏層則包含了4*11個神經網絡單元,激活層是由Maxout激活函數組成;判別器由輸入層、隱藏層、激活層、輸出層組成,其中激活函數為sigmoid函數,其目標公式如下:
其中G為生成器,D為分類器,Pdata(x)為真實樣本,Pz(z)為生成器產生的樣本;
S3-4、下列訓練算法使用兩組訓練集分別對生成對抗網絡進行訓練,并設置每次從訓練集采樣條數為7000,并且每次都是使用線性同余器進行隨機取樣;設置批量數據樣本數為200;生成器與判別器的學習率設置為1e-4;定義每訓練12次保存一次模型參數;
訓練算法如下所示:
算法輸入:訓練集數據分布Pdata(x);隨機噪聲分布Pg(z);總的訓練次數epochs;判別器的迭代次數k;判別器的學習率s1;生成器的學習率s2;每一批訓練數據量n;
算法輸出:判別器的網絡參數θd;生成器的網絡參數θg;
S3-5、持續進行C組訓練集訓練,當判別器的損失函數和生成器的損失函數趨于一致,此時Pg(z)和Pdata(x)已經近似相等,使用最后一次訓練后的生成器生成的數據作為決策庫E,同理用D組訓練集做同樣的訓練,最終生成的數據作為決策庫F;
S4、與駕駛員反應時間模型以及下列決策庫檢索算法ssu共同構建跟馳模型,跟馳模型函數如下所示:
其中x為輸入的特征向量,x1為前后車速度差,x2為后車速度,x3為前后車距,x4為后車駕駛員駕駛時長,x5為前車加速度;
決策庫檢索算法ssu如下:
算法輸入:決策庫F;待查找特征向量x;決策庫大小n;
算法輸出:最相似變量的第四個特征y4;
S4-1:求和特征向量x的前三個特征,記為sum;
S4-2:記c為決策指標計算的距離值,初始化為10000;
S4-3:利用折半查找法找到F中與sum最為接近的y5的位置,記為h;S4-4:對從h-3n/165到h+3n/165的位置j進行S4-5到S4-7的操作;S4-5:從F中取位置為j的向量
S4-6:并利用決策指標算法計算x與的距離
S4-7:當cc1,則令c=c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業大學,未經浙江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26672.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